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二人乃命酒对酌,视室中净无纤尘,不类久荒废者,心窃疑之。
饮至夜分,忽闻梁间淅淅有声,仰视见一巨蛇蜿蜒下,身粗如巨杯,目睒睒动。
二人战怖无策,云必死矣,然蜈蚣豢之十馀年,须纵之去。
遂取竹筒去其塞,蜈蚣自筒出,直扑蛇顶,蛇即坠,绕室掀腾,二人亦昏厥。
天晓主人来,救之苏,见蛇蟠地,长将丈许,蜈蚣力尽,与俱毙。
因谓二人曰:“两公福星,为我除此巨患。”
坚留二日款之。
……[6]
以人的伦理推因看,被豢养十多年,这两只蜈蚣终于在野店废宅这危险的旅途情境中,得到了报答主人的机会,脱颖而出显露出自己令人惊叹的特长,这一在昆虫报恩叙事,乃是基于“物必有制”
、蜈蚣制蛇的信奉。
但实际上,多半由于蜈蚣作为蟒蛇的天敌,凡是狭路相逢,必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于是,蜈蚣斗蛇,也是一种蜈蚣主动向猎物发起进攻的自然生态现象。
作为古代医学经验的总结,此与“物有所制”
原则分不开,与中医学的“相生相克”
原理有关。
甚至某一病症,必有可以对症之药,为病魔所畏惧,有时甚至直观化、形象化地体现出来,而且极为富有传播的能量,如著名的“人面疮”
的故事:
许卑山人言,江左数十年前,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
商人戏滴酒口中,其面亦赤。
以物食之,凡物必食,食多觉膊内肉涨起,疑胃在其中也。
或不食之,则一臂痹焉。
有善医者,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木悉与之。
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
商人喜曰:“此药必治也。”
因以小苇筒毁其口灌之,数日成痂,遂愈。
[7]
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一还在复述上面的故事之后,感慨系之:“此与蓝之治应声虫相类,然《本草》于贝母但言其治烦热,邪气、疝症、喉痹,安五脏,利骨髓而已,不言其有杀虫之功也,岂人面疮亦邪热所结耶?……”
体中虫竟能听得懂药名,区别不同药名,其思路与应声虫以声音扰人和暴露禁忌类似,这是一个以表情暴露自身寄生虫弱点的故事。
宝物都有克星或欠缺的观念,当来自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的思想,这也是中医思维的深层根源。
上面的是形于可见状貌者,也有的诉诸可闻听的事情,又如著名的“应声虫”
故事,其中的人腹之中的这顽皮的应声虫,也畏惧自己的克星,这当然是人们在象征世界中的文学化想象。
《隋唐嘉话》卷中较早记录了所谓应声虫及其疗治此病的传闻:
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家苏澄,云:“自古无此方,今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物,亦谓尽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