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刚才那个小人小马,妹夫吃时,可还剩条腿儿,给俺解解馋么?”
[2]
其次,是人参精和枸杞精系列。
明代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一讲述:“千年人参根作人形,千年枸杞根作狗形,中夜时出游戏,烹而食之,能成地仙。
然二物固难遇,亦难识也。
相传女道士师弟二人居深山中,其徒出汲井畔,常见一婴儿,语其师,师令抱至,成一树根,师大喜,构火烹之,未熟,值粮尽,下山化米。
师出门而水大涨,不得还,徒饥甚,闻所烹者香美,遂食之,三日啖尽。
水落师还,则其徒已飞升矣。
又维扬一老叟常扰众酒食。
一日邀众治具,丐者数人捧二盘至,一蒸小儿,一蒸犬也,众呕噦不食。
道士恳请不从,乃叹息自食之,且尽,其余分诸丐者,乃谓众曰:‘此千岁人参、枸杞,求之甚难,食之者白日升天。
吾感诸公延遇,特以相报,而乃不食,信乎仙分之难也。
’言未已,群丐化为金童玉女,拥道士上升矣。
夫此二者,或遇之而不能食,或识之而不能食,而弟子及丐者以无意得之,岂非命而何?”
这类植物精灵故事是成仙考验母题常见模式构成。
如此系列性记载,说明清人对此类故事的认同和回忆联想,该是意味深长的:“宋洪迈《夷坚丙志》云,青城县外八十里老人村,土人谓之老泽,平时无人至其处,关寿卿与同志七人往游,几二更,乃得一民家,老人犹未睡,欣然延入。
少顷,设麦饭菜羹,俄蒸一物,如小儿状,众莫敢下箸,独寿卿擘食少许,翁曰:‘吾储此味六十年,今遇重客,不敢爱,而皆不顾,何也?’取而尽食之。
曰:‘此松根下人参也。
’按,近世小说中,有所谓人参果者,据此,乃真有之。”
[3]这里,除了道教的“成仙考验”
母题外,更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有“动物”
或者“小儿”
情节。
特别是吃“小儿”
形状的食物,即使有长寿或成仙的功效,也与人世伦理相悖。
或许这也是某些珍稀植物的生存谋略,借外形似人而避免遭伤害。
而下面的故事正是最好的印证。
清人慵讷居士温汝是《咫闻录》卷二述贵州宜良山邱道士募缘修殿,师徒常见两小儿在山门外游戏,熟悉后常给小儿甘果吃,小儿还是不敢入殿,一日道士以仙桃故意放到香几上,乘着小儿来拿,急忙把他们捕获洗净放到大锅内煮,让徒弟看守不许揭盖,可是徒弟以为出家人以行善为本,听到小儿在锅内叫号,想放又不敢,后来听到小儿寂然无声,以为已煮死,还怕锅中水干,就打开一看,不料小儿跃出逃走。
道士回来无奈泣叹。
原来小儿是千年人参,合药服可以长生,懊悔失望中道士入山不返。
而何首乌精系列的出现,不仅包含了上述种种意趣,而且伴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发达,将人们的视野扩展到自然界中更为丰富多样的药用植物。
何首乌,也是一种常作为仙药的“药中仙品”
,一名“能嗣”
,清人曾总结,称其出产的特征:
产山泽者固多,亦有在城市,而其根反得成人形者,以得人之精气多耳。
然具人形者必通灵,隐现无恒,人不能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