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毫无疑问,树神或树神王也是在密教从印度佛教内部发展起来时被吸收到佛教里去的,尔后又随着它们东来。
像南无树王佛、南无萨梨树王佛、南无诸树王佛,分见于《佛说佛名经》卷三(北魏菩提流支译)、《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此二经皆失译,现附梁录)。
宗教研究者认为,这和中国笔记小说中树神描写的诸多情况颇为类似[7]。
这一看法令人信服,这里谨补充树神在汉译佛经中的形象内蕴。
其一,是树神救难。
说是五百学士欲到三祠神池澡浴望仙,饥渴困乏中见一大树,哀求树神相救,树神现半身,“举右手指头,自然出百味之食,甘蔗蜜浆”
,众人满足后问树神作何功德能圣德如此,答曰持“八关斋”
所至,于是众人持斋法戒,一时都得道了[8]。
《经律异相》卷四十三引《十卷譬喻经》第三卷还称,某导师与五百商人在旷野中饥渴无水,他们赶到远处一树下穿凿,“时有天人遥见导师,如伸臂顷,来到其所,住于树上,伸其右手,从五指间流出八味甘美之水,而无穷尽,皆得饱满。”
而鸠罗却不信善恶果报,《经律异相》卷三十六引《十卷譬喻经》第二卷称,他与五百人途中绝食,拜求树神,树神伸出五指,饮食甜水出,鸠罗满足后大哭问故,树神自述本是磨镜的穷人,是佛徒指示所致,于是鸠罗大彻大悟,修心行善成了正果。
其二,救难中树神有时还惩治贪得无厌的恶人。
说是善求与恶求入海访宝,中道乏粮,善求与诸商人诚心祷神,在空泽中遥见一树,旁有泉水,善求与众祈求,树神现身告,众人遵嘱斫一树枝,流出甜水,美衣宝物也相继而出。
恶求后到,见诸人如此,自念:树枝尚且出此好物,何况树根!
就令人砍伐树根。
善求劝阻不听,就领众归家了。
恶求伐树后,有五百罗刹出来,把恶求及众人全都吃掉了[9]。
其三,树神还常担当中介旁观者角色。
其不介入实际矛盾纷争,而往往起着传播消息,告知真相的作用。
早自东汉康孟详译《佛说兴起行经》卷上《佛说孙陀利宿缘经第一》即说,净眼谋衣杀人,将妓女鹿相埋在庐中,众人在辟支佛乐无为庐搜索得尸,便把其绑缚起来,这时树神现身劝众人莫要拷打此人。
尽管没起实际作用,毕竟开启了作为旁观者的树神,目睹真相,代为鸣冤的母题。
道略集《杂譬喻经·迦叶本生因缘事》又说某夫妇无子,就以三牲祭祀舍旁大树神,没有应验就宣称以火烧之,树神惊怖上告天帝,天帝让一个天神托生为那人之子,于是树神告知完成了使命。
而树神欲令帝须王见到大德摩哂陀,就化作一鹿,引王来到其近前,使两人得以相见对话[10]。
《经律异相》卷三十六引《金光明经》第四卷说,流水长者带着二子在大泽中,遇一池将干涸,鱼和动物都向这里奔来。
这时树神显现半身,说:“大善男子,此鱼可愍,汝可与水,故号汝名流水,汝今应当随名定实。”
还告知鱼数目为十千。
于是流水到大河处以象群运水救活鱼群,但不料遇地震,鱼群终究未脱劫难。
其四,树神以身示警,儆戒世人。
说是“佛告阿难:若比丘尼居山中树下,树为枯死者,用女人多姿萦嫇,细视丹唇赤口,坐树下亦不念道,但念身好,欲惑他人,坏人善心,令其癫狂亡失道德,用是故,树死不生。
……”
[11]这里的树神形象,其人格之高尚伟大,真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的自我献身精神。
其五,树神还可神变、佑民。
东汉康孟详译《兴起行经》卷上载树神侠义,无辜者被误捕,树神显现人的半身形象劝阻莫拷打此人。
又如某菩提树可以隐形,只留下一枝,使国王和众僧拜服,王还发誓将树送往师子国,置于金盆,放在七宝师子座上,树才恢复原貌。
《善见律毘婆沙》卷三称菩提树还能在大枝上陆续派生小枝,并能在空中停留,为龙王拜为王,种种变化,令众人惊叹欣喜。
国王及百姓目睹菩提树在金盆中迅速生长,拜小树为王。
国土也因菩提树而安然无害。
其六,贵人在下而树影不移,也为佛经故事每多提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