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陆羽一生交友无数,除“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与颜真卿、黄甫冉、张志和等官员、隐者往来密切外,还与著名的女道士李秀兰熟识。
陆羽的思想由儒释道三家并汇而偏儒。
在《陆文学自传》中,陆羽曾说:“始三岁……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
予答曰:‘终鲜兄弟,无复后嗣,染衣削发,号为释氏,使儒者闻之,得称为孝乎?羽将校孔氏之文可乎?’公曰:‘善哉!
子为孝,殊不知西方之道,其名大矣。
’公执释典不屈,予执儒典不屈。”
安史之乱时,山河破碎,人民流离,陆羽“行哭涕泗”
,于悲愤中写就了忠君忧民的《四悲诗》:“欲悲天失纲,胡尘蔽上苍;欲悲地失常,烽烟纵虎狼;欲悲民失所,被驱若犬羊;悲盈五湖山失色,梦魂和泪绕西江。”
在《茶经》中,陆羽更多地表达出了儒家的人格思想,《茶经·一之源》即开宗明义地提出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这与儒家看重君子的品德修养高度一致。
黑色油滴盏
公元607年,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出使中国,并受到了隋炀帝的接见,由是拉开了中日官方文化交流的大幕。
其后大唐灭隋建国,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二十多次遣唐使团,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实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遣唐使团内的很多成员各自担任不同的工作,通过对各自领域地学习,为日本回输了唐朝律法、制度、历法、习俗,及汉文、诗赋、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经消化改造后融于日本民族文化,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780年陆羽《茶经》问世后,茶文化开始在唐代社会风行,茶自然也为来华的日本人所接触。
在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人很特殊,即日本的留学僧人,正是他们起到了把大唐饮茶之风带回日本的作用,由此中国的饮茶文化走上了东渡之路。
论及唐代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不得不提的是最澄、空海、永忠三位僧人。
先从最澄和尚谈起,公元804年,日本天台宗的开创者最澄来华。
第二年最澄返回日本,在把大量佛经带回日本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国天台山的茶种,并把它们植于京都的日吉神社,这是日本最早的茶园。
跟最澄同船来唐的还有一位高僧叫空海,他是日本真言宗的创立者。
空海在长安学习佛法,并学会了中国的制茶及饮茶方法。
公元806年,空海归国,除了带回经书、法器等物亦带回了中国的茶籽,并将之献给了嵯峨天皇。
其后空海与茶相伴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在此期间他大力向周围的友人及官员推荐茶饮。
永忠和尚是在公元775年来到唐朝学习的,他在长安西明寺一住就是30年,于公元805年回到日本。
回国后永忠除管理佛事外,还自行植茶、制茶。
815年,在其掌管的寺院中,永忠循唐法亲手为嵯峨天皇煎茶。
天皇的支持加上这些著名僧侣的推广,中国的茶叶及饮茶方法在弘仁年间植根于日本,并在其时形成了一股“弘仁茶风”
。
其后的近二百年间,中日两国减少了交流往来,茶事交流活动亦基本停滞,此状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时日本荣西和尚来华。
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学法,于1191年回到日本。
这次回国,荣西将南宋的禅法及饮茶文化带回日本,开创了日本临济宗,并植茶于平户。
七十四岁时,荣西著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
《吃茶养生记》的重点不是讲述禅茶与茶道,而是着重在论述茶的药理性能,主旨是养生,但这不妨碍其成为日本茶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日本人接触和饮用茶是从实用这一前提开始,才逐渐发展出今天的茶道。
日本镰仓幕府官修的编年体史书《吾妻镜》记述,大将军源实朝饮酒过度身体不适,家人吏仆方法用尽一筹莫展。
适逢荣西到来,荣西见状立即命人取茶,亲自为将军点茶一碗。
将军饮后酒意全消,吃惊于此为何物,荣西答此物为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