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方便“取巧”
的“泼茶”
,可视为后来宋代点茶的雏形。
五代人苏廙在其《十六汤品》中首记点茶:“茶已就膏,宜以造化成其形。
若手颤臂亸,惟恐其深,瓶嘴之端,若存若亡,汤不顺通,故茶不匀粹。”
宋代茶叶的采制、饮用器皿及饮茶方式比之唐代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陆羽的《茶经·三之造》记载:“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茶经·五之煮》又说:“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
唐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30.6厘米,按5寸计为现在的15.3厘米。
从这个长度来看,唐代茶青采摘是一芽三四叶,之后的工序为:茶叶蒸青、捣烂、拍打压饼、焙干、封藏。
宋代制茶与唐代制茶不同之处主要有四点:一是茶采得越来越嫩,“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
,“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
。
丁谓在《北苑焙新茶诗》中描述采茶标准是:“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
宋代蒸茶前还要将“茶芽再四洗涤”
。
二是唐代为捣茶,宋代为榨茶,榨茶前要“淋洗数过”
,榨茶后还须研。
由“榨”
与“捣”
两个字眼可以明显地看出,宋代的榨茶力度要远远大于唐代的捣茶力度。
究其原因,作为贡茶的建茶多是中、大叶种,其叶片肥厚、内含物质丰富,咖啡碱跟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需要出其“膏”
,即把叶片内的汁液榨出。
如果不这样做,成品茶会很苦涩。
反观唐代江南茶区的茶,则“畏流其膏”
。
三是改唐代焙茶为“过黄”
,即茶的烘焙过程当中要浸三次沸水。
四是茶叶出“膏”
后,需要先把茶叶研磨成末,然后才用模具将茶末压饼成形。
宋代赵汝砺所著茶书《北苑别录》对宋代制茶过程作了系统地描述,值得一观,略录如下:
拣茶: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蒂,此不可不辨。
小芽者,其小如鹰爪,初造龙园胜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之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是芽中之最精者也。
中芽,古谓之一枪一旗是也。
紫芽,叶之紫者是也。
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