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而仁含有“爱人”
和“修己以敬”
的道德观念,因此孔子实际认为人性是善的,善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是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规定,是作为生命根源的人性。
以人性问题为论辩的课题,始于战国时期孟子与告子的论争。
孟子和告子之间的论争首先是就“生之谓性”
展开的。
告子的人性论,是以“生之谓性”
为出发点,即是说凡是生下来就有的欲望便是性。
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中最显著的莫如食与色,所以他说“食色,性也”
。
孟子反驳道,天生的东西叫作性,就好像白色的物体叫白吗?告子说,正是这样。
孟子反问,你是说白羽毛的白就是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是白玉的白吗?告子说,正是这样。
孟子再问,那么狗性就是牛性,牛性就是人性吗?
告子以为白羽、白雪、白玉在白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生和性也应该没有差别。
孟子抓住告子逻辑判断上的失误,指出白羽、白雪、白玉在白这一点上虽然相同,但必定在相同之中有不同的地方,才能成为羽、雪、玉。
要将三者加以区别,不能仅从相同的白上面做文章,而应该从不同之处来说明。
狗、牛、人在“生之谓性”
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事实上,狗不同于牛,牛不同于人,这就说明了狗、牛、人在相同之中有不同。
为了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揭示清楚,就不能从人与狗、牛相同的地方着眼,而应该从不同的地方入手。
孟子和告子论争的本质在于人性的善恶问题。
食色本身既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所以告子坚持人性不分善与不善,他以流水作比喻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流水,东边有缺口就向东边流,西边有缺口就向西边流。
人性不分善不善,就像水流不分东与西。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恶是后起的,是环境的产物。
他反驳告子说,水流的确没有东西之分,但是否不分高低呢?人性的善,就像水必然往低处流一样。
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就像水没有不流向低处一样。
如果拍击使水腾起,可以高过额头;堵塞可以使水倒流,流上高山,但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只是外在力量改变了它。
人的不善,是因为他的本性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告子论性接近自然,与老子的“道”
、庄子的“心”
有近似之处,只是老庄不对人性做专题研究。
孟子着意区分人性与物性,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人禽之辨”
的命题。
人和畜生有什么差别呢?孟子的意思是在渴饮饥食等一般的生理刺激反应上二者都是相同的;只有一点点的不同。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如果只是注重吃饱穿暖,舒舒服服生活而不受教化,那和禽兽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圣人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准则教育人们,使父子之间相亲相爱,君臣之间讲究礼义,夫妻之间内外有别,老少之间尊卑有序,朋友之间讲究诚信。
这样才使人和禽兽有了巨大的差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