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只是名称不同,并选择“天主”
一词作为“造物主”
的译名,表示“天国之主”
、“天之主宰”
之意,与中国人敬天的观念相关。
另外,利玛窦也对中国人祭祖祀孔的习俗表示理解,认为与天主教礼仪不相抵触。
他认真研习儒家经典,首次将四书翻译成了拉丁文。
从士大夫们自觉地对天主教产生兴趣,到天主教逐渐赢得上层社会的认可,利玛窦的实践不断促使天主教在中国深入传播。
另外,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也是利玛窦提升天主教形象并获得官员和学者认可的一种方式。
他曾公开展出自绘的《山海舆地图》、自鸣钟、三棱镜等,还将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等学科介绍到中国。
他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合作翻译了《几何原理》《同文算指》《测量法义》《圜容教义》等书籍,人称“利子”
。
徐光启、李之藻、杨延筠也因受到利玛窦的影响而皈依了天主教,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
,并对明末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利玛窦逝世后,中国的天主教教徒达到约2500人。
1620年,邓玉函(JeanTerrenz,1576—1630)和汤若望(JohannAdamSBel,1591—1666)随金尼阁(Nicault,1577—1628)来到了澳门。
其中,金尼阁不仅为利玛窦整理出版了札记,而且募集了大量书籍运往中国。
然而明末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1616—1618年和1621—1622年,南京礼部侍郎沈两次上书攻击传教士,并认为西洋传教士以“大西”
对抗“大明”
,将“天主”
凌驾于“天子”
之上,由此爆发了著名的“南京教案”
。
皇帝下令驱逐传教士并禁止传教活动,一些传教士被驱至澳门,许多传教士被捕。
但徐光启、李之藻、杨延筠三人却坚持全力为传教士辩护,才平息了“南京教案”
。
图3-5-4康熙像
清军入关后,不少传教士南逃,而汤若望却留在了北京。
1664年,他被礼部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成为第一个担任此官职的西方传教士。
南怀仁、毕学源等相继接任过此职。
汤若望还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又撰写了《筹算》《历法新传》《新法历引》三书,合称为《西洋新法历书》。
他与顺治帝建立了亲密的关系,顺治帝尊称其为“玛法”
(满族称呼长辈用语),还参与到了清王朝的外交事务中并受到多次晋封,先后任太常寺卿、通议大夫等职。
但汤若望欲规劝顺治帝入教的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同时,汤若望还将宗教场所变成了一座展示西洋新鲜器物的博物馆,令人耳目一新。
顺治病逝后,康熙继位,委政四大臣。
1664年,杨光先上书礼部,反对西洋新历,参劾汤若望历法荒谬,妖言惑众,造成汤若望、南怀仁等四位传教士被捕入狱。
1666年,汤若望病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