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因为这是一件大事,国君如果未能参加,就会被写进史册。
就像今天的春节茶话会邀请社会各界名流参加一样,朝正时也要邀请一些社会名流出席。
所以鲁国政府举行新年团拜会时,孔子就能够以平民的身份参与其间。
到汉代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朝正的仪式更加隆重,参加的人员不仅有政府官员,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统治者和外国的使节,当时称为“元会礼”
。
作为庆祝活动,免不了各种节目的助兴。
除了歌舞之外,魔术、杂技等也登上了庆贺的舞台,相当于一场大型的综合文艺演出。
清朝政府为了给官员们充分的时间享受节日的快乐,将团拜会提前到大年三十举行。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主体由贵族宗法制向平民家族制的转移,原来属于天子诸侯的“朝正”
礼仪,到了宋代又更多体现于官员或平民之间的“团拜”
活动。
宋人王十朋在《元日》诗中写道:“白发又新岁,黄柑非故乡。
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
就是当时团拜情形的记录。
一族或一家的人,围成四方形或圆形,相向跪拜,真是名副其实的“团拜”
了。
今天的团拜会已经淡化了具体的形式,只是取其团聚庆贺的意思而已。
不论是官方的朝正,还是地方的团拜,都是乘农事一元复始的间隙之际举行庆贺典礼,这是二者的本质。
另外,为了驱鬼避邪,除夕这天,民间还有挂门神、贴桃符的风俗,上文提到的王安石诗中写的就是这一情形。
还有便是贴春联,以祈求新的一年的好兆头。
这些风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清明节是众所周知的由农事节气演变为祭祀节日的。
清明一词作为二十四气之一,在《逸周书》《管子》等先秦典籍中就已被记载。
周代已经有墓祭的习俗,因为祭祀时披头散发像野蛮民族而受到批评。
《孟子·离娄下》中“齐人有一妻一妾”
的寓言故事非常有名。
那个向妻妾吹嘘自己整天和达官贵人喝酒吃肉的齐人,原来他吃的喝的都是墓地中祭祀的酒肉。
且不管故事巨大的讽刺意义,那时的坟间祭祀和现在没有多大差异。
而清明定为祭祀节日,则开始于唐代,由于起初是“寒食节”
系列祭祀中重要的一天,没有自己的独特意义。
清明被确定为祭扫祖茔的日子,大概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由寒食节纪念先贤介之推而推及自己的祖先,虽然寒食节和介子推有多大关系一直受到怀疑,但不能否认这一说法在民间的巨大作用。
二是清明节气与古代的墓祭结合起来,有春和景明踏青之意。
杜甫《清明》诗写道:“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
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
就是写人们在明媚的春光中尽情游乐的场面。
三是唐宋时代家族文化兴盛,孝道因之而受到推崇。
清明祭奠祖先礼仪由唐玄宗定下范式,并在开元二十四年(736),下诏允许官员扫墓,尽管寒食清明已经有五到七天的假日,但此后的几个皇帝甚至诏许官员请假上坟,这和唐太宗亲自批注《孝经》前后呼应。
清明焚烧纸钱、祭扫坟茔的情景,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一诗中有所描绘:“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