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追求性命的渊源。
所谓“穷理”
,就是贯通道体、理、性、命、心,对理想人格进行确认,即所谓“脱然有悟处”
,“豁然有个觉处”
(《朱子语类》卷十八)。
“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然者而已”
,从而通达事物的规律与本体。
所以“理有未穷”
,则“不能尽得性”
,“不能尽得心”
。
只有抓住穷理这一精髓,才能连接“天人合一”
,“己与天为一”
(《朱子语类》卷二十一)的“万物与我为一,自然其乐天涯”
(《朱子语类》卷六十)的理想境界。
再次,宋明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
为道德准则。
理是一种自然准则,更是一种社会规范。
理学家们在强调理的自然规则的同时,更着重其社会伦理的层面,即相对于“天理”
的“人欲”
。
朱熹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卷十三)。
程颐认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
他们都强调人必须遵守社会之秩序与伦理道德规范,“灭人欲”
,压制“功利”
“私”
的一面,以“存天理”
。
最后,宋明理学以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人生宗旨。
理学家们推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不是以修身养性、独善其身为目的,而是以天人合一为契机,以“治国平天下”
的政治理想为目标和宗旨。
程颐概括程颢的治学特点为“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心本于孝悌;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
辨异端似是之非,开百代未明之惑”
(《明道先生行状》)。
张载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