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的治学方法和道德心境。
所谓“孔颜乐处”
,是宋明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主要源于对《论语》中一些问题的讨论,如: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周敦颐开始很多的儒学家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
其中尤以二程问学于周氏最为著名。
孔子本意是赞扬颜回不为困境所迫而能够保持高洁的操守,还有甘于贫困、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而宋明理学家将之上升到“道”
的高度,将“乐”
与“道”
联系在一起,赋予其道德伦理的内涵,认为体道才能达到“乐”
的境界。
颜元则是重在“习行于身”
,认为“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便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日,便身世上少一分”
(《存学编》)。
注重致用实行,反对空谈心性。
当然,阎、颜等对宋明理学的反思,与顾、黄等相比已经失去了明末清初政治衰乱、呼唤救世的社会基础,也就缺少了顾、黄等人强烈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因而他们的实学观更多地体现于经籍文本之中,这些也可视为清学中兴,考据学渐渐兴盛的先声。
尽管清初批评宋明理学蔚为壮观,或提倡经世致用,或疑古惑经,都没有脱离宋儒开创的传统。
这个时期由于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无不“以朱子之学倡天下”
(《清史稿》),并诱之以功名利禄,同时理学内在的发展还在继续,因此还有一些学者如孙奇逢、李中孚、陆世仪等,传习程朱理学并成为清初著名的理学家。
清代学术发展到中盛期,仍然以经史学问为主,但是如果说以前的学者既明性理,又重考据,还自觉不自觉地学贯汉宋,则随着文字狱的大兴,学术内部的思想分化,到了乾嘉考据学兴起,宋学开始大落,特别是一些以考据为新汉学者旁迸横轶,群凑经籍考订之途,置宋明性理之学于不顾。
从思想上说,考据学实是源于复古,所谓“汉远于周,而唐又远于汉,宜其说之不能尽通,况宋以后乎”
(惠士奇《礼说》);从治学成就上讲,则当世学者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校勘、辑佚、辨伪等方面,无所不涉。
清人焦循在《雕菰集·辨学》中举经学而论考据之学云:“今学经者众矣,而著书之派有五:一曰通核;二曰据守;三曰校雠;四曰摭拾;五曰丛缀。”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以乾嘉学术为主,将其分为十三类:一、经书笺释;二、史料搜补;三、辨伪;四、辑佚;五、校勘;六、文字训诂;七、音韵;八、算学;九、地理;十、金石;十一、方志编纂;十二、类书编纂;十三、丛书校刻;合称为“科学的古典学派”
。
与梁启超认为清代学者对三千年遗产“用科学的方法大加整理”
的看法一致,胡适在其《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一文中也认为:“中国旧有学问,只清代的朴学,确有科学的精神。
朴学一个名词,包括甚广,大要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文字学,包括字音的变迁,文字的假借通转等。
二、训诂学。
训诂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古书文字的意义。
三、校勘学。
校勘学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校正古书文字的错误。
四、考订学。
考订学是考订古书的真伪,古书的著者及一切关于著者的问题的学问。”
(《胡适文集》卷二)这些说法在分类方法有所差异,但是主要讨论考据学的内涵以及考据学的一般方法,大体上是一致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