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2.在郭沫若所面对的大海里,一切都不是作为特定的符号存在的……它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没有思想含义的形式,是一种没有本质的现象,它需要的不是领悟、咀嚼和品咂,它需要的是感受,直接的感受;它不需要你联想什么,不需要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只需要你的心弦随着它的波涛起伏,应着它咆哮跳动……它给你的仅仅是那一刹那的沉醉,但正是这一刹那的沉醉使你感到你自己是完全自由的,是充满巨大、澎湃的生命力的,感到你不是卑微的、软弱的、草芥般微不足道的,而是一个高扬的人,是世界的主宰,宇宙的主人。
王富仁:《他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载《郭沫若研究》,1988(7)。
3.从诗歌本体来说,《女神》对中国新诗的最大贡献就是它以“内在律”
的发现和创造,开了一代诗风……
就诗歌而言,中国旧体诗的“外在律”
(即讲究平仄、对偶、韵式、句法等规则的以声调为核心的格律体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中国人现代情绪的自由抒发。
早期白话诗人虽然实现了白话入诗并致力于“诗体大解放”
的初步尝试,但他们并没有找到从根本上取代旧诗“外在律”
体系的新诗的诗美理想和艺术规则。
郭沫若发现并创造了适应现代人思想情感表现的新诗的艺术法则——“内在律”
。
他说:“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的韵律(或曰无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徵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
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
依照“内在律”
创作的《女神》,在意象、想象、节奏等诗体方面,为后世中国新诗树立了成功的艺术典范。
吕家乡:《内在律:郭沫若对新诗的重要贡献》,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6)。
4.《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
郭沫若是从布鲁诺、斯宾诺莎为代表的西欧16世纪、17世纪泛神论哲学及中国、印度古代哲学那里吸取泛神论思想的;他曾经将其内容概括为:“泛神便是无神。
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
从这样的哲学思想出发,诗人把整个大自然都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于是,宇宙地球、日月星辰,山岳海洋,风云雷雨,草木飞禽……统统奔入笔底,构成了囊括宇宙万物的极其壮阔的形象体系。
……泛神论思想使诗人思绪飞腾,产生了《女神》式的奇特想象。
……作为人的自我被赋予了创造与驱使自然万物的神力。
……从泛神论思想出发,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进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
和创造的“力”
,赋予他的形象以飞动的色彩。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0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虽然郭沫若曾多次谈到了受到过泛神论的影响,有的研究者甚至把泛神论当作郭沫若早期思想的核心,但我的看法则有所不同。
在这点上,我很同意周扬所说郭沫若早期泛神主义是“自我表现主义的极致,个性主义之诗的夸张”
,以及“他在一种泛神主义的外衣之下歌颂了自己所要歌颂的一切”
的说法。
也很同意张光年提出的“泛神论在郭沫若的思想中间,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以及“泛神论不过是这位诗人的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的一种诗意体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