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野祭》
柔石:《二月》
评论文献索引
朱彤.左翼小说叙事模式的流变.南开学报,1994(3).
王爱松.都市的五光十色——30年代都市题材小说之比较.文学评论,1995(4).
张园.20世纪30年代小说都市叙事整体观.江汉论坛,2003(5).
孔庆东.左翼小说的文学史价值.学术界,2005(3).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贺桂梅.性政治的转换与张力——早期普罗小说中的“革命+恋爱”
模式解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
郑择魁、盛钟健.柔石的生平和创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王金城.诗学阐释:文体风格与叙述策略——《呼兰河传》新论.复旦学报,2002(6).
赵洪泽.“将道德的眼光抛开”
——论李劼人的情爱观念和写作姿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3).
钱杏邨.蒋光慈与革命文学.现代中国文学作家.上海:上海泰东书局,1982.
拓展练习
1.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与沈从文《丈夫》同为“典妻”
题材的杰作,反映了当时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民的极度贫困,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精神的崩溃。
这种崩溃表现在重压下的人的性格的扭曲变形;思想上的愚昧麻木和人性的变异。
细读文本,写一篇鉴赏文章。
2.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农村出现了“丰收成灾”
这一现象,这在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与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中都有真切的反映。
三篇小说几乎同时问世,当时它们的相互呼应极大地扩大了社会影响。
今天我们从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中可以揣摩出哪些经验或创作规律来?
3.萧红及其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既在于写出了东北乡村那让人闻所未闻的风物人情,原生态地展示了东北乡村的群体生命形态和生存状态,以及作者深刻的心理、文化体验与批判,还在于小说文本所呈现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性。
其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致的观察”
和心理体验,对东北农民物化的生命形态予以深刻的揭示。
从这一点来说,她坚持了鲁迅的思想文化方向,对农民身上所体现出的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及苟活的生活态度采取了“揭出病苦”
的创作态度,体现出对国民生存状态的深深的忧患意识。
阅读文本与相关评论,对萧红小说有一个整体把握。
4.作为最早以文学实绩建立社会声名的共产党人,蒋光慈身上凝结着太多的矛盾与悖论。
他的小说,一边经受着艺术上的质疑与非难;一边却在读者那里见证着生命力与销售奇迹:一版再版,甚至十数版,且不断被盗版,风靡一时。
他的革命文学作品,虽然被革命文学阵营内部判定为“非马克思主义的”
;却依然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实现了革命文学所要追求的目标:“许多的青年,因着他的创作的鼓励,获得了对于革命的理解;走向革命。”
种种矛盾与悖论深刻又耐人寻味,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蒋光慈现象”
。
同学间就此进行交流与讨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