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王圣思选编.“九叶诗人”
评论资料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李怡.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文学评论,1997(5).
谢冕.一颗星亮在天边——纪念穆旦.名作欣赏,1997(3).
蓝棣之.九叶派诗歌批评理论探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4).
蒋登科.九叶诗派的合璧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唐湜.九叶诗人:“中国新诗”
的中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段从学.回到穆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谢冕、孙玉石、洪子诚主编.新诗评论,2006年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李章斌.近年来关于穆旦研究与“非中国性”
问题的争论.中国文学研究,2009(1).
拓展练习
1.西方现代派如里尔克、奥登、艾略特等诗人为穆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诗歌资源。
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精神气质等方面,穆旦也非常逼近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
正是凭借“他的最好的品质却全然是非中国的”
(王佐良语),穆旦一度被推到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最前列,不少学者都试图通过“现代性”
特征的寻找,进一步确证穆旦在新诗史的崇高地位。
然而,一些研究者以“多样现代性”
理论为支点对穆旦的“非中国化”
提出质疑,认为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语言发生断裂的“非中国性”
并不足以成就伟大诗人,穆旦只是一位优秀的模仿者。
结合评论摘要7、8及相关资料,对穆旦诗歌的“非中国性”
进行评析。
2.“晦涩”
是西方现代诗学的重要范畴,它借助悖论、反讽、复义等技法努力寻求对丰富的潜在意蕴的开掘、对语言自身力量的突显。
它不单是一种形式层面的诗艺创新,更重要的是对现代人丰富而不断裂变的生存体验、繁复而纷乱的精神世界的穷究与拷问,是伴随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而逐渐生成的。
20世纪上半叶,尽管中国本土并不完全具备生成“晦涩”
的社会土壤,但不少诗人已将其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建设的重要参照,如李金发、卞之琳、穆旦等。
只是,只有到了穆旦,中国新诗才真正抵达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理想深处,成功表现出现代人“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
。
结合第一、二个十年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探析从象征诗派到现代诗派再到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是如何真正完成对西方“晦涩”
美学的深层接受的。
3.细读穆旦的《诗八首》,分析其现代主义的表达方式。
可参考王毅的《细读穆旦〈诗八首〉》(《名作欣赏》,1998[2])、郑敏的《诗人与矛盾》(《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孙玉石主编的《中国现代诗导读》(穆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中《诗八首》的解读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