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王福湘.略论新时期的“伤痕”
小说.中国文学研究,1989(1).
王晓明.潜流与漩涡:论20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郜元宝,宋炳辉.文化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论王蒙《活动变人形》及其他.上海文论,1987(1).
杨品,王君.《活动变人形》的理念化倾向.批评家,1987(2).
赵文辉.中西文化冲突中的“所余人”
——《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形象的解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旷新年.写在“伤痕文学”
边上.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
郭小东.中国叙事中国知青文学.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黄河.史铁生小说中知青文本的乡土叙事.文艺争鸣,2007(6).
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拓展练习
1.梁晓声的“知青小说”
大多洋溢着豪迈、悲壮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理想主义情结,这也正是他区别于其他知青作家的最大标志,但是评论界对此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评价,如赞扬者认为“知青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为新时期注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知青文学的英雄主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民族性格的一种拯救”
“英雄主义精神烛照下的知青文学充满了浪漫主义**,使之在艺术审美意义上呈现出悲壮、崇高的美学特征,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9]而批评者则认为梁晓声“把英雄主义精神绝对化、神圣化,缺乏健康理性的深刻怀疑和否定精神”
,他们的“英雄主义”
和“理想主义”
只不过是五六十年代文化于当代社会的回光返照。
“他不过是因对一种城市文化(现在)的幻灭而萌生对另一种城市文化(过去)的留恋与幻想而已。”
[10]还论者指出《今夜有暴风雪》中“一场轰轰烈烈的青年反体制运动就被表现为知青为保卫国家财产、为保卫虚假的自我荣誉的表演。”
[11]请以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为例,结合这些评论谈谈你的理解。
2.“五七族作家”
和“知青群作家”
对历史的记忆和书写模式显然有很大的差异性,请选择具体文本,参阅摘要和索引中的相关评论,从身份背景、话语方式、话语结构、话语内涵等方面来分析这两个群体创作的相同和相异性。
3.《芙蓉镇》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屈指可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长篇小说,一经发表就获得了精英读者与大众读者的一致认同,请你以小说中的人物描写、风俗描写为例,谈谈该作的审美价值,并记录自己查阅资料的过程与心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