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两段,游离了开篇所设置的想象场景,使诗中对北方的想象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
艾青把北方凝聚“风”
这个典型意象上,是非常高明的,但在展开不如写南方时细致、具体,并十分注意具体与抽象的通融。
艾青对北方的想象被“我”
转移了,干扰了,而最后一段,是为了呼应“我”
那两段而设置的。
我认为从整体结构和艺术效果上看,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的,可以不要,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结束,诗的效果更好。
王光明:《开放诗歌的阅读空间》,89~9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显而易见,艾青诗中的“土地”
类和“太阳”
类意象,不是一般的语象,而是诗人最深切的关怀和最殷切的期望的表征:前者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思;后者则寄托了艾青对民族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和对美好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所以它们是主题级的象征性意象。
它们的频频出现使诗人深广的社会关怀和自觉的人生追求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给读者极为深刻的印象和影响。
在这里,诗人对家国土地饱含忧郁的挚爱和为祖国光明未来而慷慨献身的赤子情怀,悲欣交集地构成了难解难分的抒情经纬,并使诗作具有独特的美感:一种忧郁而又崇高的情调。
这种情调是艾青诗作的一个显著的美学特征。
的确,忧郁乃是艾青这十多年诗歌创作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存在,不仅《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歌咏祖国和人民苦难的诗作中一直郁积着深深的忧伤,即使在歌颂光明前景、鼓舞人民战斗的诗作如《向太阳》《吹号者》等名作里,也总包含着忧郁悲怆的情怀。
简单地看待革命和光明的人士对此曾经不以为然,而艾青则坦承:“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
其实,艾青诗中的忧郁乃是诗人的良知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命运的敏锐感应。
但艾青并不希望人们以忧郁的沉浸和玩味为足止,所以他紧接着就强调,应该“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
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
正因为民族解放的渴望与人民反抗的精神凝聚其中,所以艾青诗中的忧郁不但不给人消极悲观之感,反而无一例外地将读者引向庄严、崇高的境界,蕴涵着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巨大感召力。
解志熙:《精深的冯至与博大的艾青——中国现代诗两大家叙论》,载《清华大学学报》,2005(4)。
7.诗篇(《纤夫》)向我们展开的是一个同过去所有描绘纤夫的艺术作品全然异趣的诗境。
诗篇大大淡化了纤夫们暗淡的社会身份,淡化了纤夫们痛苦不幸的奴隶身份,着力突出一个特征:人的意志力和群的意志力。
诗篇以咬得透铁的线条,从不同的侧面,借助了力学、数学、军事学,元气淋漓地渲染了纤夫们同逆向的风、逆向的水流搏斗的紧张、危急、艰苦的严重情势,也突出了纤夫们在拼搏中坚忍不拔、一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惊人的大意志力。
这是力学的强者,数学的强者,更是生活的强者,历史的强者。
这是现实的直观意象,更是具有象征意蕴的意象,象征着中国人民迎着日寇侵略的逆流英勇奋进的大意志力,象征着中国人民迎着皖南事变的逆流团结奋进的大意志力。
“动力一定要胜利而阻力一定要消灭!”
正是有了渲染得如此出神入化的纤夫群体的意象,这一历史的呼声才具有了振聋发聩的迫力。
叶德浴:《七月派:新文学的骄傲》,64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泛读作品
艾青:《乞丐》《黎明的通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