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郭沫若:《屈原》
评论摘要
1.1946年,郭沫若在一次关于历史剧的讲演中,借用《诗经》的赋、比、兴的概念,将历史剧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写历史剧可用《诗经》的赋、比、兴来代表。
准确的历史剧是赋的体裁,用古代的历史来反映今天的事实是比的体裁,并不完全根据事实,而是我们在对某一段历史的事迹或某一个历史人物,感到可爱而加以同情,便随兴之所至而写成的戏剧,就是兴。”
《诗经》的赋、比、兴本来就是指表现诗歌内容的方法的,就戏剧说,这三类历史剧其实只是两类,即赋的一类与比兴的一类,他正是由创作方法的不同来分类的。
用“赋”
的方法来写历史剧的作者,主要的意图在于直接地、如实地“敷陈”
史实,以求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本来面貌,所以他解释说这一类的剧作家是“在过去的人类发展的现实里,寻求历史的资料,加以整理后,再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那有价值的史实,使我们更能认识古代真正过去的道路”
,以“求推广历史的真实”
。
而“比兴”
的历史剧则旨在托事起兴以引起对现实的联想,主观抒情性很强;剧作家的创作意图并不在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而是由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引发出作家的认识和感兴,所谓借历史的酒杯来浇现实的块垒,使观众或读者在情绪的感染中引起对比或联想,从而激发他们对事物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简言之,赋的历史剧着重在客观事件的再现,比兴的历史剧则强调主观感兴的表现,而这正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历史剧的创作方法上的根本区别。
郭沫若在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历史剧以后,就明确地指出:“我的《孔雀胆》与《屈原》二剧,就是在这个兴的条件下写成的。”
其实不仅从剧作中可以看出,他在许多文章中都申述了他的着重主观表现的历史剧创作理论。
如说“写剧本不是在考古或研究历史,我只是借一段史影来表示一个时代或主题而已。”
他把他的历史剧称为“古事剧”
,历史小说名为“史题空托”
,都是意在说明那些“古事”
史实,只是他的感兴所托,只是“借古抒怀以鉴今”
,而不应该如历史学家那样拘泥于史实的本身。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是他所强调的主观表现的具体内容,这才是他的历史剧创作理论的中心。
王瑶:《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理论》,见《王瑶全集》第五卷,386~387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郭沫若说:“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正是这种严肃而积极的创作思想,使他的悲剧摒弃了过去在悲剧中常见的那种凄凉、哀婉的情调,不给人以悲观绝望的感觉;更多地熔铸了作者自己的高昂的战斗热情和彻底反抗的意志,即使失败了仍要坚持斗争的精神。
这种精神,给郭沫若的历史剧带来了激昂慷慨、悲壮热烈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是他注意发掘历史上“中国的脊梁”
,从容自如地驾驭历史的风云,把握着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在艺术上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深刻体现。
所以,郭沫若的历史剧的悲剧结束,决不使观众长久地、单纯地沉湎于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哀叹不绝,而是自然地激起人们满腔的义愤,让观众在愤愤不平之中去细细领悟战胜困难、争取光明的道理。
这就是悲剧的教育意义,悲剧文学所能发挥的战斗作用。
黄侯兴:《郭沫若历史剧研究》,79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
3.“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是郭沫若历史悲剧理论系统的创造性部分。
这个观点要求将历史上的进步精神在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使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激励鼓舞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力。
……郭沫若历史剧的另一特色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
这是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