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白质、海燕在《阿Q真谛》一书中认为阿Q的最大特点是“愚”
,即“昏”
,由此观之,鲁迅其他小说中的人物也大多有阿Q相、阿Q气,或“阿Q原子”
。
周志雄:《九十年代〈阿Q正传〉研究述评》,载《鲁迅研究月刊》,2001(3)。
6.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在《故事新编》的每一篇作品中,都有许多形象、细节是反复出现的。
我以为,在小说叙事的结构意义上,它们并非可有可无的,而是一套丰富缜密的叙事“针线”
,它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形象密度,而且还能让小说中错综复杂的叙事“回路”
,获得巧妙的照应。
比如,《补天》中反复出现的“小人物”
形象,这绝不是由于作者想象力的贫乏,而是一种另有深意的构思,他试图通过这一反复出现的“小人物”
,构造一个卑微、委琐的形象世界来反衬“女娲”
的创造性劳动的伟大和艰辛。
从而,使小说的主题获得一种歌颂、批判的双重意蕴。
又如,《采薇》中一直出现“薇”
的形象。
“薇”
的形象在小说中总是与伯夷、叔齐的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小说中反复出现这一形象,其意蕴是点明,伯夷、叔齐的精神世界从根本上还是困扰于欲望之中。
当“阿金姐”
告诉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时,“薇”
却又成为他们道德堕落的证据。
然而,当道德的负担和自责,最后剥夺了满足饥饿的欲望时,他们生存的意志也就彻底地崩溃了。
作者就是借助于“薇”
这一形象的迭用,映照出其内在丰富的内涵,从而把小说的主题推进到反讽的层面,这就是小说的高明之处。
又如,在《出关》中,“孔子见老子”
的场面重复了两遍,除了一两处的对话有细微的差别外,看起来,这两个场面没有多大的差异。
但是,细读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人物在说同一句话时,其背后的思想、感情、信念、所指,前后都是有所变化的。
“老子”
在第一次与“孔子”
会面时,他在思想与精神上,显然都处于优势。
而到第二次会面时就转为劣势,这时虽然说的话都近乎一样,但是,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两人所处的形势已经向相反方向转化,并在两者之间产生了冲突。
作者的创造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这种迭用的结构中,写出同中有异的微妙区别。
因此,这种形象迭用的结构特色,使得小说能够在一个文本之中成功地做到各种相同、相异因素的自由穿梭、操纵,从而使得作品的艺术结构在细针密线之中纳入丰富的意味。
郑家建:《〈故事新编〉:文本的叙事分析与寓意的文化解读》,载《鲁迅研究月刊》,2001(2)。
7.《铸剑》标志着鲁迅的革命观已经上升到一个真正哲学的高度。
《铸剑》讲述的是一个围绕“权力”
(“剑”
)而展开的“革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