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沉沦》正视作为人性的情欲矛盾,题材和写法都有大的突破。
温儒敏:《一份率真,一份才情》,见《郁达夫名作欣赏》,36~37页,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
4.郁达夫的小说具有独标一格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题材的独特性。
作家的艺术个性,来自于他观察生活、摄取素材的独特视角。
郁达夫的抑郁气质和他当时的年龄,使他对青春期的**问题格外敏感。
加之他与人交往的封闭性,使他创作之初的人生体验更多地集中在对异**的自我体验和妄想之中。
这些体验和想象在他的小说中化成了主人公青春期性心理的矛盾与痛苦。
这一独特的题材,让国人第一次听到了青春期心灵最深处的呼叫,使中国传统的“无性文化”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五四时期的小说大师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一类特异的形象——孤独者。
鲁迅笔下的孤独者,多是“荷戟独彷徨”
的先觉者的孤独。
郁达夫塑造的孤独者,则是沦落天涯得不到感情慰藉的“零余者”
的孤独。
这是些充满爱情烦恼的少年。
这些多情游子因爱情失意而患上自卑症,对自己极为苛责、自外于他人、好夸大自己的不幸,只能通过某种变态的手段获取暂时的、虚拟的心理平衡。
他们不是“独战多数”
的进取的孤独者,而是缩小自我、麻痹自我的消极的孤独者。
郁达夫通过这类“零余者”
形象的塑造,解剖了“先天不足”
的青年知识者的心灵。
再次是表现形态的独特性。
以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前期小说,为中国新文学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艺术模式——心理情绪模式。
这一模式强化了作品的主体性和抒情性,不注重构制完整有序的故事,主要是以创作者或人物形象的心理演变和情感流动来组织情节和叙述。
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正是这样,重视主观抒情而相对忽视客观叙事,重视对人物心境的描摹而相对忽视全篇的故事安排,重视创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同一性而相对忽视二者之间应有的叙述张力,重视人物心理发展的连贯性而相对忽视人物行为变化的逻辑性。
这一切导致小说叙事功能的削弱,然而以此为代价换来的是作品中的情感力度和人性深度的增强。
朱德发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4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9。
5.郁达夫也曾谋求通过皈依自然或逃禅来达到精神超越。
在宣泄过“性的苦闷”
和“生的苦闷”
之后,郁达夫也开始了创作的转向。
……从《过去》开始郁达夫的感伤确有变化:其一是对情欲的淡化与超越。
《过去》中的情欲宣泄逐渐成为“过去”
,李白时克制了情欲,胸中反而充满了“感激的心思”
,欲念之感的退却保证了心灵之伤的减轻,这在他以往的小说中少见。
此时的郁达夫,开始渐渐出离欲念的感伤,对生命的思考显然是在寻求解脱与超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