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情景交融中使作品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意境。
第二,怀人抒情之作。
把真挚的感情与叙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第三,政论性散文。
把笔触伸向社会,暴露出现实的丑恶和黑暗。
第四,学术性杂文。
用严肃的学者眼光分析现实问题,有强烈的时代感,鲜明的针对性。
教学建议
1.阅读相关文章,梳理周作人由“为人生”
到“表现自己”
,逐步淡化艺术的社会职能的过程。
2.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有所谓“叛徒”
与“隐士”
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大家,应该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
一是要了解其散文观;二是要了解其散文的艺术特质,即所谓的闲谈体的风格。
3.精读《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等,留意自己原初的阅读感觉,注重其耐人咀嚼的那种“涩味”
与“简单味”
,分析产生其“味”
的因素(文体、语言、节奏、趣味等)。
4.朱自清的散文多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同学们较熟悉。
对其散文中常见的温柔敦厚的气质及有时难免着意为文的缺失,应有所讨论。
精读作品
周作人:《美文》《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
冰心:《山中杂记》(七)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给亡妇》
评论摘要
1.综观周作人平生文章,可分为正经的与闲适的两大类,这是事实;主要的是正经文章,其次是闲适文章,这是事实;两类文章的审美追求的目标都是和平冲淡,这是事实;闲适文章更多地体现他的审美追求,正经文章更多地表现他的思想,这是事实;不少闲适文章里面也寄寓着正经的思想,并非一味闲适,这是事实;不少正经文章,内容严重尖锐,而文章风格仍力求和平冲淡,也是事实。
总之,他自己的表白都是可信的,我们不应该轻易怀疑否定。
他和大家的不一致之处,不过是大家看到他已经达到的和平冲淡,他自己却着眼于他尚未达到的更高更理想的和平冲淡。
此外,他也是对于二三十年代相当流行的一种对他的评论很不满,那种评论是把他在艺术上对和平冲淡的追求和他在政治上的脱离现实斗争直接联系起来,又把艺术上的和平冲淡同内容上的正经严肃对立起来,他认为都是误解,所以那么再三再四地申辩。
舒芜:《两个鬼的文章——周作人的散文艺术》,见《周作人的是非功过》,23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我们再来探讨周作人文风中的“涩味”
。
……“涩味”
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文词之“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