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一章小说
banner"
>
第一节概述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动**不安的生活空间,曲折起伏的社会事件,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长于描写社会环境、展示人物命运的小说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作者与读者队伍的扩大,优秀作品的层出不穷,都显示了小说在30年代的长足进展。
小说作者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三部曲作品大量出现,标志着30年代小说的繁荣。
本时期柔石、艾芜、沙汀等左翼作家,沈从文、萧乾等京派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都以各具艺术个性的短篇小说登上文坛并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3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中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
影响较大的作品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
和《子夜》等,巴金的《灭亡》、“爱情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
等,老舍的《骆驼祥子》和《离婚》等,叶绍钧的《倪焕之》,王统照《山雨》,柔石的《二月》,沈从文的《边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
历史小说在30年代也有较大的发展。
茅盾的《石碣》《大泽乡》,郑振铎的《桂公塘》,巴金的《罗伯斯庇尔的秘密》,重在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新解释,以与现实世界相对照;而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底头》,则以现代心理分析成果对古代人物与传说进行全新的解释。
30年代讽刺小说繁盛,作家有老舍、沙汀、张天翼等。
沈从文、艾芜、萧红等东北作家群,在小说体式上有相通之处,即小说的随笔化、散文化、抒情化。
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是“革命+恋爱”
小说模式的出现。
代表作家蒋光慈,代表作有《少年漂泊者》《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入浪漫的柔情。
类似的作品还有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华汉的《地泉》、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等。
茅盾、瞿秋白等对普罗文学的这种“革命浪漫谛克”
曾给予批评。
本时期的小说创作,不仅作家多,作品数量也多,而且在作品的思想性、题材的开拓、反映生活的深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作品的艺术描写、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作家风格流派的形成等方面,也比前一时期呈现出多样化与丰富性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了解20世纪30年代小说发展的基本风貌。
2.阅读《死水微澜》,了解作者将史诗与世态描写相结合的“大河小说”
的特点。
3.“国民性”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当有分量的话题。
萧红,将她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中,将目光对准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呼兰河,创作出了《呼兰河传》这样伟大的作品,形成了她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有力批判。
萧红从呼兰河人民对旧中国的病态文明的继承、集体无意识的杀人两方面,对他们身上这种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有力批判。
需要细读作品,认真分析。
精读作品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