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四章戏剧
banner"
>
第一节概述
内容提要
由贺敬之等执笔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堪称工农兵戏剧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对新政权的歌颂,其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其将繁复生活给以简单化、纯净化的明快风格,都对工农兵的戏剧文学产生了根本性、整体性的影响。
老舍创作的《龙须沟》,无论从戏剧性到散文性的戏剧文体,还是从小人物的人物塑造、歌颂性的主题实现上,都标志着五四时代戏剧与工农兵戏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融合。
1956年前后,在苏联戏剧“写真实”
的影响下,一些突破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第四种剧本”
出现了。
其中主要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这些剧作从揭示新的社会矛盾的视角,在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对人性关怀的呼吁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田汉的《关汉卿》、郭沫若的《蔡文姬》等历史剧,以历史题材来传达五四一代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如文艺家从与底层民众的鲜活的人生关系中,寻求艺术的良知,如文艺家献身国家、民族的苦心,对明君的渴望等,从而均从不同的向度,试图对工农兵戏剧文学给以丰富。
在此种努力先后为工农兵戏剧文学主潮给以拒绝后,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陈耘等的《年轻的一代》等革命传统教育剧,从以一种新的精神姿态来应对时代的视角,将工农兵戏剧文学主潮从歌颂转向了革命,并因此成为工农兵戏剧文学主潮的又一个**。
其后的“八个样板戏”
等,则是工农兵文学、工农兵戏剧文学内在矛盾物极必反的标志。
老舍的《茶馆》是工农兵戏剧文学中的一个特例、反例,也是其成就最高者。
昆曲《十五贯》则在创立中国本土戏剧与“五四”
新文学相结合的“现代戏曲”
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教学建议
1.阅读本节评论摘要1、2,以期对这一时期的戏剧概况有初步了解。
2.阅读《同甘共苦》或《布谷鸟又叫了》,体会“第四种剧本”
在哪些方面对概念化、公式化的戏剧创作有所突破。
3.在拓展练习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归纳此一时期历史剧创作特点。
精读作品
岳野:《同甘共苦》
郭沫若:《蔡文姬》
田汉:《关汉卿》
评论摘要
1.如果我们要认真地清理“十七年”
构成主流意识形态的那些流行的戏剧艺术观念,首先必须提及的是对戏剧功能的理解。
我们不难看到,对戏剧工具化和庸俗社会学的理解,贯穿在“十七年”
的始终,不仅是在戏剧政策与体制等方面形成诸多负面作用,相当多的作品也受到这种工具论和庸俗社会学的影响;而来自另一方面的影响也不能低估,那就是从苏俄等途径传入的欧洲浪漫主义艺术观念,它们过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表现以及艺术的纯粹性,强烈排斥艺术与一般民众欣赏需求之间的商业化联系,这种精神贵族气息十分浓厚的艺术观,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戏剧的制度层面与创作演出层面。
戏剧演出团体的国有化和专业化过程,一方面基于对戏剧的意识形态理解,这样的理解正缘于将戏剧片面的视为政治宣传工具的理念。
由于受到这种观念的支配,戏剧的本体功能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置于次要的位置,而忽视了戏剧长期以来实际上以大众娱乐的形式存在,忽视了它千百年来作为普通民众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娱乐方式的价值,所谓“政治挂帅”
以及“为政治服务”
的创作思想与演出指向,在“十七年”
从未受到质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