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就是三者不和谐、不调和、甚至不相容的象征。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整整一百年里始终挣扎在这三者分离的痛苦之中……这部小说不但揭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怕,也反省了“五四”
以来的知识分子的激进传统与后来的乌托邦之所以流行中国的精神联系。
一面两刃,我以为即使在今天弥漫京华的国学热以及对“五四”
知识分子传统的反省的,也不曾有几人能达到小说家王蒙在1986年思考这个问题的深度。
陈思和:《关于乌托邦语言的一点随想》,载《文艺争鸣》,1994(2)。
3.《活动变人形》是王蒙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
小说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剖析仍然紧紧围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展开。
主人公倪吾诚蹉跎一生、一事无成的遭遇,就在于他始终生活在幻想里,而对现实却始终格格不入,始终找不到自己的正确的定位。
他留学欧美,对西方文明充满向往,对传统陋习厌恶之极。
然而他对西方文明的理解只是皮毛。
他热爱科学,但也仅仅局限于为孩子买鱼肝油和寒暑表,嘱咐孩子刷牙洗澡上。
他生活在“应该”
里,但却没有行动的能力。
他甚至不能改变自己同三个女人的关系。
四十多岁的他还认为自己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七十多岁了仍认为自己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开始。
倪吾诚的典型意义就在于,他相当有代表性地表现出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与传统文明夹缝中的处境,表现出那些沉湎于幻想而行动无能的知识分子人生,从而对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的空幻性给予必要的反讽。
郭宝亮:《论王蒙的文化心态及其传统认同》,载《文学评论》,2004(2)。
4.在新时期初期,张贤亮在文坛可谓频频亮相,大红大紫……但变来变去也不过一个“问题”
——政治与性。
80年代中期,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敏感地带,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还没有展开,包括“性”
这样的领域仍处在神秘和急于探索的状态,这就为胆大心细的张贤亮准备了长袖独舞的阔大舞台。
中篇小说《绿化树》谈的是“吃”
的问题,略为吃饱之后即要急不可耐地直奔“性”
的主题。
刚开始时,是“饥饿”
拉动了小说的叙述:章永璘正处在饥饿的人生阶段,马缨花对于他还不是一个女人,她代表的是温饱,是吃的满足,但是,一旦这个人生“问题”
暂时得到解决,马缨花便在章永璘眼里顿然凸现出了女人本色和性别特征。
也就是说,他要超越“吃”
的阶段,超越先前只是提供他吃饭的缨花,而直奔那一个主题了。
再看《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同样是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
它之所以引起巨大的反响,除了作品大胆地(也许首次在当代严肃文学中)探索了性的问题之外,还由于它为读者提供了另一个阅读视角——人只有在不断的创造中才能获得新生。
于是,作者用“卢梭式的忏悔”
直白地描述了一个精神和肉体都出现“**”
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灵与肉的搏斗,**裸地展现了人的潜意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