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里,作者显然已经超越了早期“改革文学”
中对人物及其处境作二元对立的简单化处理方式,而是深入到社会变化所引起的道德和心理层面,以城乡交叉地带为了望社会人生的窗口,从一个年轻人的视角切入社会,既敏锐地捕捉着嬗递着的时代脉搏,真切地感受生活中朴素深沉的美,又把对社会变迁的观察融入个人人生选择中的矛盾和思考当中,在把矛盾和困惑交给读者的同时,也把启示给予了读者。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239~240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古船》在当代文学创作上的重要意义在于,象为数不多的显示着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作品一样,它让“人”
回到文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人的灵魂占据了文学的主位;不但人不再是阶级意识的符号,政治经济观念的注脚,而且人的历史也不再是平行同步,于政治经济发展史的被动的活动史。
“人”
开始与历史争辩,与时代争辩,要求在本体意义上得到更深邃的相对独立的理解。
换句话说,它着力于表现“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马克思语),而不是像不少作品归向“社会本质化”
的显现。
它是心灵化、内向化,布满了灵与肉的巨大冲突的。
这里绝不缺少对抗和撞击,但人不是思想的符号,人与人的对立并不直接诉诸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冲突,而是转化为人性的深度,转化为灵魂内部的鼎沸熬煎。
这样的表现中的再现式的作品,无疑具有审美意识上的突出创新意义。
雷达:《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论〈古船〉》,载《当代》,1987(5)。
5.《古船》的不同凡响之处,集中表现在其现在时的叙事层面上,即主要通过抱朴和见素的不同价值和伦理追求、不同个性行为方式的凸现和强化,来实现作家独特的人道主义的题旨追求。
作家分别赋予抱朴、见素兄弟以隋家的两种基因:“还账”
和“算账”
。
在抱朴的意识深处,父亲生前“还账”
未清,要由他来父债子还,所以始终背着隋家“欠债”
与人的沉重的十字架;而见素则是沉浸于“算账”
的躁动和**之中,“他有时想着父亲——也许两辈人算的是一笔账,父亲没有算完,儿子再接上”
。
因此,一个终日坐在“沉默的老磨屋”
中的老木凳上,成为一个背对着外部喧嚣世界的沉默的“雕像”
;一个面对充满机会和活力的现实却苦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为“怎么办”
而茫然而“阳狂”
。
这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前者象征着一种“内圣”
式的自我敛悟之力,它要实现的是一种内向性价值,即自觉的道德内省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及带有原罪意味的自我受洗;后者象征着一种“外王”
式的自我扩张之力,它要实现的是一种外向性价值,即事功伟业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现实功利欲、物欲和强力意志的膨胀。
这种矛盾的价值取向,使得同在生活底层经受磨难且相濡以沫的兄弟二人,彼此却难以理解,甚至时常发生冲突。
作家所理解和追求的人道主义精神,就是对象化在抱朴性格中的。
可以这样概括:《古船》的人道主义理想,其实是一种泛悲悯主义;其人道主义理想的目标,即消除人类的“苦难”
;其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就是张扬一种道德自觉和道德自我完善的“内圣”
原则,就是要自外其身于私欲的**,遏止和泯除“争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