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报告文学作家对于自我的隆重张扬,是新时期报告文学有别于此前此后同类创作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丁晓原:《报告文学: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方式——兼论新时期报告文学作家主体性的生成》,载《文艺评论》,2003(3)。
5.在满足人们对现实真实社会信息的获取欲望背景上萌生的报告文学,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真实信息的广泛收集、审视评判和文学处理,要求其自身必须有对现实社会生活积极深入的参与行为,有对社会和社会公众的承担精神。
所以,现实的社会参与精神,是报告文学自其萌生的时候就具有的行动性格……曾经驰骋世界田径女子中长跑赛场的“马家军”
,在经历了某些成功之后,突然“兵变”
,分崩离析,从此一蹶不振。
许多人并不了解详细的情况,仅仅为一个“神话”
的破灭而痛心。
可是报告文学作家赵瑜,却能独身探营,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然后在《马家军调查》里,真实的道出了“马家军”
曾经的成功和成功背后隐藏着的危机。
非科学的训练手段、对人权利和尊严的忽略、过多的体育运动之外的政治人事关系及某些如今也不便言及的问题,被作家真实地发现指出并尖锐深地表达,在比“马家军”
本身更加广阔的背景上对中国的体育运动提出谏言,立即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轰动一时。
这种在现实社会的重要现象面前的毫不回避行为,这种透过表层的光色探求内质的做法,就是很好的表现报告文学的现实精神和报告文学独特品格的很好例证。
李炳银:《报告文学论》,载《中国作家》,2006(4)。
6.问题报告文学最鲜明、突出的特色有如下几点:
第一,鲜明的主体人格:忧患意识与“殉道”
精神。
从刘宾雁到苏晓康,再到90年代的胡平、徐刚、卢跃刚、黄传会、赵瑜、陈桂棣等,问题报告文学作家们都在其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主体精神与独立人格。
这一点,又主要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自觉的“殉道”
精神。
第二,强烈的理性精神:文化启蒙与“政治挂帅”
。
问题报告文学继承五四传统,重新举起科学、民主和反封建主义的大旗,以当代意识审视一切,思考一切,在揭示文明与愚昧之冲突的同时,积极探讨重铸民族心理与建设现代新文明等重大问题。
与五四时期相比,这种思考的视点更高,文化意识更浓,态度更积极,建设的成分更多,分析也更深刻、细致、周密。
这一点,在贾鲁生、麦天枢、苏晓康、胡平、邓晨曦、曲兰等作家和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婚姻、**与家庭等问题报告文学中表现最为集中、突出。
第三,全新的文体形式:宏观综合与学术品格。
所谓“宏观综合”
,主要是指在时间上纵贯古今,在空间上横览四方,站在较高的视点,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以尽可能多的人物和事例来证明观点、说明问题。
所谓“学术品格”
,一方面是指这种方法所体现的论证方式与思辨色彩,另一方面是指因信息的密集、资料的众多所体现的“资料性”
和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所体现的“知识性”
。
章罗生:《论问题报告——中国报告文学流派研究之一》,载《中国文学研究》,2005(1)。
7.80年代中后期的很多报告文学基本颠覆了多年来一人一事的传统写法,宏观全景式的写作方式成为一种热潮,自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起,报告文学出现了“全景式”
、“集合式”
的写作倾向,而《唐山大地震》的诞生又标志着报告文学全面突破了以往数年来报告文学采取的单一角度、典型人物与事件的简单描述和叙事的连贯性等手法,而代之以视野宽阔、纵横面广泛,群像式和多侧面多角度的全方位叙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