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第三章散文
banner"
>
第一节概述
内容提要
受战乱影响,20世纪30年代兴盛一时的以抒情叙事为主的小品散文在抗战初期迅速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能够及时反映战事变迁、直接传达热情激昂的时代气氛、具有强烈新闻色彩的报告文学以及一些抗战纪实散文,影响较大的作品有丘东平的《第七连》、骆宾基的《救护车里的血》、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等。
1939年前后,在鲁迅逝世之后曾一度衰落的杂文创作在上海、桂林、重庆及延安等地逐渐繁荣起来,并围绕《野草》《鲁迅风》等刊物形成声势浩大的“鲁迅风”
杂文流派。
解放区在1942年之前曾涌现一批卓有影响的以揭露社会矛盾为主的杂文,如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等,但在整风运动之后则陷于沉寂。
以战歌和赞歌为基调的小品散文及报告文学成为延安散文的主要成就,并在新中国成立“十七年文学”
中得到延续,代表作家有何其芳、丁玲、吴伯箫、孙犁、白朗等。
在杂文引领散文主潮的同时,身处边缘的小品文在40年代并没有停止艺术探索的脚步,相反,在西南大后方、“孤岛”
、北方部分沦陷区以及延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显示出繁复多样的别样风致:萧红在保持从前清新妩媚的风格的同时,以一种絮语式的笔调写出自己的社会见闻以及在逆境中的心情;丰子恺在亲历社会动**后为平淡质朴的文字注入了沉痛悲壮的现实生活气息;沈从文的散文集《湘西》,语言高雅典丽,意境清新秀美,乡土风味更为浓郁;陆蠡在散文集《囚绿记》用缠绵隽永的文字传达了身陷“孤岛”
后寂寞苦闷、渴求抗争的心灵呼声;钱锺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以日常见闻为谈资,广征博引、见解独到、语言精练绵密;张爱玲擅长以个体对俗世生活的感知来反映时代的变迁,笔调悲凉感伤而不乏诙谐生动;何其芳在进入延安后由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文字平实朴素,情感简略粗糙;而梁实秋以旷达俊逸的名士风范成为闲适散文派的第三代传人。
教学建议
1.阅读评论摘要1及相关资料,把握第三个十年散文创作趋向。
2.阅读评论摘要2及相关资料,分析小品散文在沦陷区兴盛的主要原因。
3.阅读评论摘要3、4、5、6,了解“野百合花”
事件,分析杂文在解放区凋敝的原因。
4.细读张爱玲的《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阅读评论摘要6、7、8、9,理解其散文的世俗倾向和“私语”
特征。
精读作品
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张爱玲:《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
陆蠡:《囚绿记》
评论摘要
1.各种散文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和不平衡发展,是抗战以来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事实。
面临时代和社会的大变动,各种散文形式的应变力不是同步的。
抗战初期轰轰烈烈的战争生活和解放区崭新的社会现实,吸引着广大作家的密切关注,他们努力把人民高度关心的动态反映出来,因而造成了记叙性散文的勃兴繁荣局面。
从记叙散文中分化出来的报告文学,由附庸变为大国,走上了大发展的道路。
写人、叙事、纪行作品也大量涌现,有的篇章又和通讯报告交错在一起。
解放区反映新的斗争生活的散文虽然数量不多,但继续发展以小说手法写散文的路子,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纪行文随着流离者的足迹而盛极一时,偏重于社会人事题材,感慨时艰,抨击时弊,较少留连山水的兴致,主要发展了写实性、社会性、客观性的传统,综合叙述、描写、议论之长,兼具文献价值。
抒情性散文在抗战初期虽有新创,但未酿成新潮,倒是在40年代国统区获得很大发展。
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方社会矛盾开始表面化,政治高压抬头,严酷的社会现实迫使作家们冷静下来,正视现实苦难,思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反视内心的情绪要求,因而沉郁顿挫、感慨万千的抒情作品竞相出现。
如果说,解放区散文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忽视主观抒情、淹没个性表现的倾向,那么,40年代国统区的抒情散文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以个人抒情感应时代的精神气息和人民的生活愿望,大多较好地处理了个人性和社会性、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关系,可以和40年代的抒情诗相互映衬,构成40年代抒情文学的主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