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的斗争,而作品中的三类人(即好人、坏人、不好不坏的人)则逐步演变为两类人(“我们”
和阶级敌人)。
这种变化在浩然的小说《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50—60年代的农村题材的小说,虽然大都以两条道路或两个阶级的斗争为题材,但由于都以乡土为背景,涉及地方的风俗民情和传统的人格构成,因此,都具有政治乡土小说的特点。
无论是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还是浩然的《艳阳天》,除政治表现之外,在乡土人物和风俗民情的表现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在革命历史小说和农村题材小说之外,“干预生活类”
的创作也值得注意。
此类作品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
,呈现出对生活进行干预的功能指向,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可谓代表。
此外,还有极少数小说作品涉及爱情、民俗方面,但这些内容的描写在当时是受到抑制的。
(二)70年代末小说发展进入新时期,50—60年代盛行的僵化的革命现实主义受到冲击,众多小说作品将新时期政治的“改革开放”
作为总主题,一方面回溯性地叙述“过去”
受伤害的遭遇、反思“文革”
以及一系列“极左”
行为发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则面向“现实”
和“未来”
,叙述政治改革中的惊喜。
作为一种政治叙事,新时期小说延续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虽然表现手法单调,不乏道德理想主义的简单化判断,但作品内容的人生范围却大为扩展,人物形象的人性色彩得到强化。
80年代文学时期,出现了众多的小说类型或小说现象。
早期有“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改革小说”
、“知青小说”
、“意识流小说”
等;中后期则相继出现“现代派小说”
、“寻根小说”
、“先锋小说”
、“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
等。
有的经过发展变化,形成了重要的小说类型,而有些则在时过境迁之后逐步淡出文学历史。
上述小说类型中,“知青小说”
、“寻根小说”
、“先锋小说”
等对后来的小说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80年代文学初期的小说主流是“伤痕反思小说”
,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芙蓉镇》、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的《蝴蝶》、宗璞的《我是谁》、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以及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
这些小说从不同的方面突破了文学表现内容的禁锢。
比如《班主任》通过描写青年学生的受害发出了“救救孩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