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而晚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则多以离奇怪诞、吸人眼球的“故事”
来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人物形象比较模糊,性格更显粗糙。
《啼笑因缘》中虽然仍以儿女之情和侠义传奇的描写见胜,但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他们的性格在小说中颇具个性,相对完整而独立。
以多情的樊家树为中心,张恨水刻画了清媚动人的沈凤喜、侠义内蕴的关秀姑以及貌美达理的豪门千金何丽娜三位女性形象。
这三位女子个性殊异,而张恨水对她们纠缠爱恨之时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其细腻之处与当时的新小说可堪一比。
凤喜的命运何尝不是她贪慕虚荣的性格所致,何丽娜那种大胆追求爱情的举动莫不与她的家庭出身有关,而最具看点的当数小说中对关寿峰父女侠义柔肠的传奇叙述,张恨水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安排正是他们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人物性格发展来结构小说,在以往的通俗小说中并不多见。
此外,通俗小说中人物性格形象的突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的“白描”
手法,这种手法常借助人物的对话,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
但张恨水之前的通俗小说,人物对话多以文言为主,夹以少许白话。
半文半白的对话显得矫情做作,没有生命力。
而《啼笑因缘》在人物对话上运用白话,简洁却深合情理,从语言层面上向“五四”
新文学靠拢,并因此更容易在“新式学生”
之间流传。
这亦是张恨水一大创新之处。
三、形式的创新和转化。
《啼笑因缘》体现了张恨水对于晚清以来通俗小说形式方面的改造。
他既不照搬传统章回体小说呆板陈腐的套数,同时也不尽认可新派小说以“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
,而尝试取法西方小说的技巧改良章回体,如“增加一部分风景的描写和心理的描写。
有时,也特地写些小动作”
[12]。
对于章回体小说形式的创新和转化,主要体现为两点:第一,对于章节回目的设置,张恨水抛弃了旧式文人搔首弄姿讲究对仗却毫无意义的回目陈套,将其改造为具有实用性的写作纲领。
这就保证了小说主线突出,结构紧凑完整而少敷衍散漫的旧风。
第二,在结尾设计上自觉地追求意义的深刻性。
相比于其他通俗小说大团圆的结局方式,张恨水并没有遵循“团圆主义”
,像做“十美图”
似的,给他们安排美好的前程,而是留下了缺憾让读者过后思量。
因此,他始终坚持对自己的作品“不能续,不必续,也不敢续”
。
[13]
此外,《啼笑因缘》中对于北京地方风物和民俗的描写也颇为雅致。
北京所特有的风土人情,独具特色充满民间色彩的市井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语言风格,在张恨水笔下被表现得细腻而生动。
张恨水凭借其通俗小说的创作在文学的新旧雅俗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并在对通俗小说传统的变革中融入了现代意识,使通俗文学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创造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在30年代的繁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