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禹治理水患自然灾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
据说黄河水神将黄河的水情与治理的办法画在河图上,交给大禹以供治水之用。
据说,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堵塞了河水的去路,奔腾东下的河水经常溢出河道,从而形成水患。
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
在他的带动下,经过艰难的努力与巨大的牺牲,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此外,禹得到了应龙的帮助,“禹治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
[8],就是说,禹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时候叫应龙走在前面,拿它的尾巴画地,应龙尾巴指引的地方,禹所开凿的河川道路就跟着它走,一直流向了东方的汪洋大海,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大江大河。
此外,禹还与共工进行了殊死的战斗。
共工,是位兴风作浪的恶神,也是洪水的制造者。
为消灭共工,禹在会稽山大会诸神。
首先擒杀了共工的主要助手相柳氏。
相柳氏身为长蛇,有九个头,食于九座,所到之处立即变为溪泽。
然后与共工进行猛烈的决战,最终打败共工,获得伟大的胜利。
为把洪水引到大海中,禹还发明了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此外,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以至于“排无胧,胫无毛”
,小腿上的毛磨光了,脚指甲也磨掉了,“故行踱也”
,得了足病,成了跛子。
为了彻底治理水患的自然灾害,禹十分重视以兴修水利为目的的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发展了灌溉、农耕等技术。
《汉书·食货志》、《史记·夏本记》、《论语·泰伯》、《国语·周语》等记载了“禹平洪水”
,“制土田”
;“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破九泽,度九山”
;“尽力乎沟恤”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樱,予众庶难得之食”
;“丰殖九数,泊越九原……能以嘉扯殷富生物也”
的事迹。
说明,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时,带领各地诸侯和民众开发了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修筑了通往九州的道路,垒筑了九州的湖泽堤障,计量了九州山岳脉络;开建了引水的沟、渠(恤);并叫助手伯益发放稻种,教导百姓在卑湿处种植稻子及其他作物的方法,引水到少水的泽地和高原,使这些地方庄稼丰茂,物产殷富,成为百姓和物产集聚之地,使华夏大地成为兴水利、重农工的富裕之国。
总之,“大禹治水”
,是原始先民修复自然秩序的一次伟大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努力。
这次努力延续了“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所谓“治水”
,实质上就是人类通过艰辛的社会实践抵御自然灾害,恢复自然秩序。
因为,当时水患之大,亦因为治水时间之长,还因为这次治水的成功对古代中国,乃至今天中国的影响之大,故数千年来“大禹治水”
的思维与模式一直是中国人处理与自然关系之仿效对象。
通过对河流的治理,也推动着当时社会组织的前行,并为中国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