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易象来源于自然万物,是圣人根据对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而创造出来的,是对宇宙万物的一种抽象的、象征性的模拟与复演,这种易之“观物取象”
的命题,在文艺、美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传统。
“观物取象”
,最核心在“观”
,而这种观,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看,它不仅指眼睛的外视,即目之所及,而更是一种心灵对周遭世界的把握与感悟,要透过层层的表象,直指万物本质的最深处,并找寻到物与物之间整体的联系。
因此,在此影响之下的文学、艺术,也都必须从寻找天地万物的联系入手,构建出一个宛如自然的艺术天地。
故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说的是,艺术家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和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而要着眼于宇宙万物,要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审美的愉悦。
《吕氏春秋·大乐》中说:“音乐之所由来远矣。
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
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又如清代画家邹一桂《小山画谱》中说:“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消息之理也。”
都道出中国艺术家,必须把握物与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通过各要素间彼此融通、相互呼应,建构成一个宛如自然的有秩序的和谐整体。
而我们所说的易之“观物取象”
中的“观”
,不仅要求从寻找天地万物的联系入手,更直指宇宙万物的精神内核,得自然之精、气、神、魂、魄,并通过自身之精、气、神、魂、魄与自然互感、对话、交流,得自然之真实,然后将宇宙天地“缩影”
化为六爻,予以表达和传神。
从一定程度上讲,易之“观物取象”
这一过程,就是一种认识与再创造的过程,与文学、艺术的创造过程在精神内核上具有一致性,这样“观物取象”
的命题就与艺术本源论有了一种天然的联系。
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清初大思想家叶變曰:“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说的是画作与作文都要从自然万物中来,并通过作者自身与自然的交感,取自然之神,表自然之情。
这样,形成的艺术作品的美、生机、情感、情绪等,很大程度上是对天地万物本真的模拟,并通过艺术家赋予作品,这样,艺术家、艺术作品、自然万物,通过“观物取象”
与“表万物之情”
,人之“小宇宙”
与自然之“大宇宙”
,作品之“小宇宙”
与自然之“大宇宙”
形成了同工、同构的自然秩序。
因为,中国的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即是“观物取象”
的过程,是人之“小宇宙”
与自然之“大宇宙”
生命与精神的合一,故在这种生命**激**之下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就具有了与宇宙自然同样与类似的功能结构与价值尺度。
因此,文艺的创造过程与万物的存在一样,均是一个“自然而然”
的过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