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banner"
>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1988—1999年12年间,洛伦兹曲线相交的情况比较多,说明这段时期各个收入组收入结构的变化比较频繁,收入结构的不同是决定收入不平等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能忽略。
因此,仅仅使用基尼系数指标,只能大概判断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而对于各个年度之间的不平等比较,结果是模糊的,必须借助洛伦兹曲线,利用更多的收入结构信息进行比较。
第二,基尼系数在比较收入不平等程度时会出现模糊性,完全依靠这一个指标进行分析,可能会带来错误的判断。
考虑我国20世纪90年代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变化,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
这次全会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法拉开差距”
,这就带来了人们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从基尼系数上看,1993年首次突破了0.4,1994年达到最大值0.43561,而随后基尼系数有所回落,1997年和1998年回到0.4026。
如果仅仅从基尼系数这一项指标分析,我国在1993年就已经达到了世界银行所公布的收入差距过大的标准,而1994年进一步扩大,可是到了1997年和1998年不平等程度得到了改善,似乎回到了1993年的水平。
其实,通过第三部分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分析,就知道这种完全根据基尼系数的判断,忽略了收入结构的信息。
1997年的基尼系数虽然回落到1993年的水平,但收入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低收入组的收入比重在减少,其他收入组的收入比重也发生了变化,在ADI情况下,不平等程度要高于1993年。
所以说,我国在1997年和1998年的基尼系数虽然回落到1993年的水平,但不平等程度却加深了。
第三,低收入组的居民以农民为主,他们的绝对收入虽然不断增加,但是占有国民收入的比重却在不断降低。
我们选取1988年、1991年、1995年和1999年四年,前三年的洛伦兹曲线互不相交,存在明显的洛伦兹占优,I(1988)<I(1991)<I(1995)。
后两年洛伦兹曲线相交,在ADI的情况下,I(1995)<I(1999)。
根据陈宗胜(2002)的数据集,可以看出最低收入的四个分组都是农民,将这四个组的人口和收入加总到一起,求出平均收入、占全国的人口比重和收入比重,见表1。
1988年、1991年和1995年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不断提高,但更多的农民下滑到低收入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导致收入不平等程度不断增加。
1999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仍然在不断提高,但与1995年的洛伦兹曲线初始相交时,在1995年曲线之下,说明低收入农民发生了累退性转移,他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仍在降低,不平等程度增加。
表1低收入农民的人均收入及占全国的人口比重和收入比重
结合前面的分析和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