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将企业交给谁
banner"
>
从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的创业者似乎大都希望将自己创办的企业交给自己的后代,这里讲的后代既包括儿子,也包括女儿。
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创业者的这种交班意愿,有关民意机构曾作过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想将自己创办的企业交给自己后代的人确实占了大多数。
对于民营企业的这种想将自己创办的企业交给自己后代的意愿,我们不应该有太多的指责。
现在有一种倾向,似乎认为民营企业创业者将企业交给自己的后代是错误的。
这种倾向不对。
因为无论从法权和亲情上讲,民营企业创业者的这种交班意愿,都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的。
大家知道,市场经济有两个最基本的权利,一个是财产权,一个是自由缔约权,民营企业创业者创建的企业财富,在财产权上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有权决定将这些企业财产交给谁。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民营企业的后代是否能够接班。
这里讲的是否能够接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民营企业的后代不愿意接班,一种情况是民营企业后代因为能力问题而不能接班。
这两种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引发了民营企业在接班问题上的危机。
1.后代不愿意接班
对于后代不愿意接班的问题,《中华工商时报》的记者李富永做过深度报道:“据了解,温州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年事已高的老板很烦恼:通过千辛万苦创业20多年积累起来的家业,却面临子女不愿意接班的尴尬局面。
当地一家媒体还对30名温州厂商作了调查,发现只有20%的温州企业家决定退休后由子女掌管企业,近60%的企业家表示没把子女列为接班对象。
众多民营企业家表示:‘将来我年纪大了,就把企业承包给别人或者卖掉’。
这意味着浙江大多数民营企业将面临接班危机。
民营企业主的子女受了较多的良好教育,其价值观、人生观与事业取向常与其父辈发生严重分歧。
他们有的无心经商而偏爱艺术,有的希望从政,有的不愿在生意场中拼搏……可见,民营企业主不一定能把企业文化资本传承给子女,特别是价值观和职业选择的传承。
浙江一家水泥企业的‘80后’接班人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恢兴事业、扶植家道,并不是我的使命,我的愿望是希望开一家健身俱乐部,可是我爸爸无法理解’。
据茅理翔调查,国内第一代家族企业至少有30%因无法解决接班人问题而消亡,‘未来5~10年,将是家族企业新老交替的动**期。
’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认为,只有15%的中国家族制企业在第三代之后还能生存下去。
子承父业,历来是中国人传承地位和财富的首选途径,但眼下,不少民企少帅或者对父辈的企业缺乏兴趣,或者有心而无力,他们把转让股份作为主要策略,纷纷将买家锁定在收购价较高的外资企业上。
不久前,浙江出台了一项有关限制外资并购的政策,于是有些少帅庆幸自己赶在政策出台前成功将企业卖了,而错过这波机会的少帅们,也仍然在寻找机会。
如浙江某大型皮鞋企业少东丁某,从父亲手中拿过接力棒不到两年,最近接洽上了一家德国企业,目前正积极研究对策,如何能够既不与政策撞车,又能把企业卖个好价钱。
据了解,民企少帅之所以将父辈企业一卖了之的原因有多种。
有些是因为个性强,不愿‘子从父业’,认为坐享其成无成就感;有些认为家族企业中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错综复杂,难施拳脚;有些则考虑父辈所从事的实业竞争太激烈、太残酷,人既辛苦,利润又薄,不如另起炉灶,走捷径,欲凭借网络经济让财富快速飙升。
根据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发生在中国的并购总额高达618亿美元,但到了2006年,这一数字迅速变成1006亿美元,这一年在中国发生的股权交易金额比2005年的增幅高出63%,远远高于全球同期水平。
被‘出卖’的企业名单就有一长串:顺驰、东盛、水井坊、统一润滑油、苏泊尔、德力西、家世界、五星电器、永乐电器……”
[1]
从上述调研结果来看,民营企业后代不愿意接班的原因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导致民营企业后继无人。
对于穷人来说,似乎不愿意接班简直不可理解、不可思议,但对于已拥有相当财富的民营企业后代来讲,他们将不再把办企业作为谋生手段,而是要考虑自己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于民营企业后代的这种选择,我们也无可非议,因为人各有志。
这实际上也是人类富有之后更注重更高选择的必然结果,是需求高位化满足的必然趋向。
2.后代无力接班
除了上述所讲的民营企业后代不愿意接班而导致民营企业不能将企业交给后代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民营企业后代因为能力问题而不能接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