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不能将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货币政策上
banner"
>
中国目前的增长速度过速下滑是因为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而总需求不足又是因为出口需求急剧萎缩而引起的,因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国际需求转化成国内需求,也就是要通过启动内需来弥补国际需求萎缩而引起的总需求不足,从而实现保增长速度的任务。
大家知道,一个国家的国内需求是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着直接和深刻的联系的,所以我们目前要通过启动内需而保增长,就必须要有效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应该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启动总需求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它们之间也确实需要有效配合,但是我认为我们现在应该更多地注重运用财政政策,而慎用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只是在有利于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下,才能被慎重地使用。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中心,货币政策只是旨在有效配合财政政策的作用。
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对于启动内需和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有好处的。
理由如下。
第一,货币政策目标更多地是要追求币值稳定,而财政政策则更多地是负有启动经济的功能,因而我们不能试图靠货币政策来启动经济。
如果那样的话,往往会出现通胀与通缩交替出现的不良循环,所以我们要将启动经济的重点放在财政政策的身上,货币政策只是为财政政策的调整而服务,也就是为了保证财政政策的有效作用而进行适当地调整。
从美国的教训来看,过多地动用货币政策,例如低息甚至无息地增加货币供应量,会使每个经济主体都放弃以收定支的最基本经济原则,无代价地盲目扩张自己的消费和投资,这种各个经济主体的“软约束”
,必然会引发次贷危机,并导致金融危机。
如果考虑到我国正在经历着资产资本化和证券化的进程,我们若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必将会产生严重的资产泡沫化。
因此,我们如果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虽然会对启动内需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未来必将使我国经济出现严重的通胀现象和严重的资产泡沫化倾向。
第二,我国的央行体制现在还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运行的体制,行政体制对它的运行过程的干预还很大。
在这种条件下,一旦我们也像西方国家一样,将货币政策作为启动经济的工具,那么就必然会使货币供应量过速增加,推动通胀的快速形成,最终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通胀,都是货币过量供应的结果。
例如,1998年以前是因为投资拉动迫使央行在再贷款上供应货币过多,形成通胀;而2003年以后又因为出口导向迫使央行在“外汇占款”
上货币供应太多,形成了通胀。
因此,此次启动经济,我们不能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不能试图增加货币供应量而启动需求,这样做的结果是必然会引发通胀的。
第三,过多地使用货币政策,等于要对社会征收“货币税”
,使得货币形态的财富缩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不想拥有太多的货币形态的财富,要将货币形态的财富用于投资和消费,从而带动需求的增加,这是货币政策启动需求的“内在逻辑”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因为我国的特殊国情而反而不利于启动经济。
因为,我国现在还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不得不自己给自己建立保障体系,人们给自己建立保障体系的最主要作法,是不断增加自己的储蓄,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储蓄率高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在银行储蓄,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属于投资范畴,而是属于自我保障的行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