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除非本人授权,否则即使清源主服务器也无法还原完整内容。
更重要的是,一旦检测到异常访问模式,系统将触发“蜂群响应机制”
,向所有参与过同类话题讨论的用户发送匿名提醒,并自动升级防护等级。
这项技术源自张昊早年研究的“群体免疫型数据架构”
,原本只为应对极端审查环境设计,如今却被用于抵御跨国数据剥削。
上线首日,超过**八万名青少年**激活了【共鸣盾】。
其中一位内蒙古高中生在设置页面写下签名语:“我的痛不卖钱,我的声音只给愿意听懂的人。”
***
赵晓禾则面临另一场风暴。
五月二十日,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发函要求清源项目提交一份详尽的技术伦理评估报告,重点说明未成年人情感数据的采集边界、知情同意机制及第三方访问控制策略。
虽未明确指控,但措辞严谨,显见背后有专业力量推动。
“他们想要一套标准,”
赵晓禾在安全会议上说,“要么让我们自我阉割,要么给我们扣帽子。”
“那就给他们看真实的。”
周望提议,“不是公关稿,不是美化版流程图,而是带他们走进一间普通中学,看一个孩子怎么决定要不要分享自己的秘密。”
于是,六月初,一支由联合国观察员、国际媒体记者、伦理学家组成的代表团抵达青海果洛。
他们走进一所藏族寄宿制初中,旁听了一堂特殊的“人生信证课”
。
课堂上,老师没有讲课,而是播放了一段匿名音频??一个女孩低声诉说她如何因为说不好普通话被同学嘲笑,一度拒绝开口说话。
三年前她录下第一条“心情快照”
时,只敢哼一首童谣。
如今,她已是校广播站主持人。
“你们想知道她是?吗?”
老师问全班。
学生们摇头。
“因为她不需要我们知道。
但她愿意让世界听见。”
随后,每位学生领取一台离线设备,现场录制一条仅自己可见的语音。
代表团成员被允许在一旁观察,但不得记录、拍摄或提问。
结束后,所有数据当场销毁,仅保留统计总数:本节课共有**名学生参与**,平均录制时长**6分23秒**,最长的一条持续了**19分钟**。
一名瑞士籍心理学家事后感慨:“这是我见过最尊重隐私的教育干预。
它不强迫倾诉,也不美化创伤,只是提供一个容器,让人知道??你可以不说,但如果你说了,会有人认真对待。”
这份见闻被写入联合国初步评估简报,结论为:“清源项目的实践展现了数字时代保护青少年心理自主权的新范式。”
***
七月流火,清源团队迎来第100万名注册用户。
那是一个来自云南怒江傈僳族山寨的十二岁女孩,名叫娜阿朵。
由于山路崎岖,移动信号极不稳定,她的家人花了三天时间才把设备送到村口唯一的通信基站。
她录下的第一条语音只有短短一句:
>“阿爸,你说过天上的星星是祖先的眼睛。
我现在对着星星说话,你能听见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