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这是痴心妄想。
但无所谓,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他现在要做的是播撒种子。
只要用心培育,假以时日,总有其生根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之日!
朱翊钧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在此时的大明,白话小说正处於萌芽阶段。
对於许作者而言,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刻画人物,如何运用笔法,诸多技巧尚在摸索之中。
《水滸传》为何能被奉为圭臬,成为大明朝四大奇书之首?
拋开其故事內核不谈,其纯熟的文笔、高超的敘事技巧,这才是令当世文人墨客亦不敢小覷的精髓所在。
就连大明的士大夫们也不敢小看水滸传,就因为读水滸传,他们也能学到写作的技巧。
如今市面上许多风行的话本,皆是在亦步亦趋地学习《水滸》的笔法。
“除此以外,白话写作的词汇贫乏、修辞手法单一,古人之小说,较之前世小说,其语言之流畅、表达之丰富,都有差距。
后世很多丰富的词汇,在此时的大明根本就不存在。
而词汇的匱乏,很明显会影响到小说的表达,这也是我的优势。”
“水滸传的技法再高超,在网文的写作手法面前也是不够看的,这种时代的碾压註定了我的小说会成为绝世经典。”
“这样的经典作品会隨著西游记、水滸一样,印行天下,流传百年,乃至数百年。
当然,不需要那么久,只需要几十年,待到其情节家喻户晓,街头巷尾的说书人亦能隨口道来之时,小说中所蕴含的道理、所宣扬的理念,又岂能不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待到那时,那些在蒙学中初闻此书的懵懂少年,听到书中主角对旧有礼法、对儒家经典的『辩驳』与『反思』,他们心中难道不会埋下疑问的种子?待他们长大成人,接触世事,自然会有人去尝试......乃至改良既有之学说。”
“意识形態这种东西,要先学会质疑,然后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学者冒出来改良。”
“王阳明若没有年轻时对著竹子格物致知的失败,也不会对理学產生质疑。”
“宗教改革若没有《神曲》、《十日谈》等作品揭露教廷的黑暗、贪婪、后来的马丁路德就算想要教改,也没有群眾基础。”
朱翊钧对这部小说的定位与作用,想得很明確。
他並不奢望书中蕴含的理念能对当下的大明社会,尤其是士大夫阶层,造成多么剧烈的衝击。
人的三观是很难去改变的。
尤其是对於读过很多书的士大夫,让他们去质疑,相当於自己以往几十年的所学都是错的,顛覆自己的三观,背弃自己的信仰,怎么可能看本小说就去改变?
但无所谓,种子种下去,总会发芽结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等到他逐渐放开海禁、开始殖民,隨著美洲的白银,印度的粮食,南洋的香料大量流入大明,衝击大明的经济基础。
“到那时,社会日新月异,百姓生活日渐富足,眼界日益开阔,他们再回看这部小说,发现其中描写许多描写竟与自己的生活、时代的变迁相符合,甚至仿佛预言一般,那时的他们对於书中主角的言行,对於其中蕴含的思想,还会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吗?”
朱翊钧对那个时候很期待,他觉得自己应该能活到那个时候,亲眼看到这一幕。
“士大夫们在那时要么去改良儒学,適应那时的生活发展,要么另起灶炉,开天闢地。
但后者显然是不可能的,我的初衷也只是为了引发儒学更深一步的变革,而不是推翻儒学。”
“皇权和儒学是相辅相成的一体,正如奥地利不能放弃天主教,大明也绝不能放弃儒学。”
“这不仅关係到意识形態,还关係到皇权的法统。”
朱翊钧很明白儒学对大明意味著什么,因此,它可以被质疑,但不能被推翻。
没有儒学,皇权也就失去了根基。
而且朱翊钧还想到了一个新玩法。
他嘴角微微扬起,他觉得肯定会有人会乐意配合他的表演。
“《绍宋》虽然不能写,但是不见得不能借鑑,里面的主角帮著自己的宰相完善了一个新学说,让其成为了圣人。”
“我或许没本事也逼著某个士大夫创造学说,但是我可以在小说里面让主角也这样干,这个学说需要什么,都在小说中一一写明,最终让这个配合的臣子作为儒家的圣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