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焚书之后,侯生、卢生曾私下议论:“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专任狱吏,狱吏等亲幸。
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以取容。
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13]于是侯生与卢生乃结伴远逃他乡。
侯生、卢生的不合作,本应该引起统治者的警醒。
然而,等秦始皇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仅毫无反省之意,反而变本加厉,采取更为严厉的思想管制乃至人身摧残政策。
秦始皇针对侯、卢事件说:“吾前收天下书中不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炼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芾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以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14]于是秦始皇下令将尚在咸阳的诸生犯禁者460人全部坑杀,以为如此便可以天下无虞,太平永久。
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坑儒事件。
以焚书坑儒为标志的秦王朝文化高压政策,其基本出发点无疑在于期望随着政治上的统一而统一文化,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统一人们的意志,以利于巩固和发展政治上的统一与稳定。
这种政策固然能够收得一时之效,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则是根本不可取的。
我们看到侯生、卢生私议所揭露的事实,以及他们不愿与政府继续合作的实际行为,已充分表明秦王朝文化高压政策在知识分子心理层面投下的阴影。
整个社会普遍畏惧以言获罪,举国上下都在看着最高统治者的脸色说假话,那么,这个政权还会长久吗,还有希望吗?
不久,侯生被缉拿归案。
他在临刑前与秦始皇的一段对话,不仅深刻地披露了这一批知识分子的真实心迹,而且也准确地预示了秦王朝必然迅速灭亡的悲剧性命运和内在原因。
对话不长,节录如次:
秦始皇曰:“老虏不良,诽谤而主,乃敢复见我!”
侯生仰台而言曰:“臣闻知死必勇。
陛下肯听臣一言乎?”
始皇曰:“若欲何言,言之。”
侯生曰:“臣闻禹立诽谤之木,欲以知过也。
今陛下奢侈失本,**佚趋末。
……所以自奉丽靡烂漫,不可胜极。
黔首匮竭,民力殚尽,尚不自知。
又急诽谤,严威克下。
下暗上聋,臣等故去。
臣等不惧臣之身,惜陛下之亡耳!
闻古之明王,食足以饱,衣足以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