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大道之要
banner"
>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青少年时代的汉武帝确实出手不凡。
我们从他对董仲舒的三次提问中,完全可以感觉到他不仅拥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智慧,而且具有相当的学问。
他的那些问题,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证实。
也就是说,他所关心、所思考的那些问题实际上在他心目中已有较为明晰的答案,只不过是要那些受问者进行哲学层面的证立而已。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董仲舒当然明了汉武帝的真实意思。
因此,我们看到,在他的三次对策中,与其说是回答武帝的问题,不如说是顺着武帝的思路继续发挥,并尽其所能,为武帝所思所想提供了哲学层面的证立。
汉武帝在第一次提问中说:“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无穷,而施之罔极。
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遑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今子大夫褒然为举首,朕甚嘉之。
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问什么呢?汉武帝的问题是:“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王盛于勺。
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
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途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
岂其所持操或悖谬而失其统欤?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欤?呜呼!
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欤?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祐,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
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
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1]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汉武帝所提出的问题,其答案在他自己心中已相当清楚,他所需要的仅仅在于哲学层面的证立,所希望的也只是让董仲舒从哲学层面上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合法性。
董仲舒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期望,他在第一次对策中说:“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以及也。”
尽管如此,董仲舒表示也要竭其所能,尽量回答。
他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世,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效者也。”
很显然,董仲舒是在告诉汉武帝,你的权力是天所赋予的。
因此,天对你的行为是能够理解和支持的,只要你不是太失道,天都会尽量扶持你,保护你。
当然,前提是你作为帝王应该自重自爱,强勉行道。
董仲舒论证了君权的神赋性,但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君权的制约与限制,在中世纪,这种制约与限制只能是神秘而无所不能的上帝(天)。
君主所应当遵循的,与其说是上帝的暗示,不如说是董仲舒之类的“王者师”
们的设计。
董仲舒的设计就是“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