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齐一天下”
的可能
banner"
>
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之前,本不存在统一帝国的梦想与实践的问题。
远古氏族社会不必说了,即使在商朝,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在相当多的时候大都相安无事,各司其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商朝人的基本观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换言之,只要是商朝统治者视野所及的土地,在理论上都必须归服于商朝最高统治者。
只是在实践中,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商朝最高统治者并没有能力将自己的实力扩展到各地,各地实际上处于相对自由的发展状态中。
而商王室经济的最可靠的来源,则是自己直接掌握和经营的田邑。
商王和各地的方国、诸侯之间保持着名誉上的隶属关系,双方的冲突一般并不会发生。
周朝建立之后,一方面沿袭了商朝的这种制度,另一方面鉴于商亡的教训,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实行分封制,以作为巩固政权的一项重要措施。
这样,周王室与地方诸侯的关系相对加强,多少改变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以分散和割据为基本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从而向着后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式的专制国家迈出了一大步。
不过,周王室分封的诸侯,由于基本目的在于政治方面,在于防止殷人复辟和捍卫周王室,故而各诸侯国除了按照规定向周王室纳贡、朝觐、出兵助征伐外,一切内政都基本独立。
因此,周天子虽然是国家主权的体现者,但是这种体现实际上受到诸侯国的很大限制。
天子与诸侯虽有君臣的名分,然而国家主权实际上又是多元和共享的。
各诸侯国的相对独立性,既有利于周王室的分而治之,但当这些诸侯国强大起来,联合起来,那么,分封制的实际后果便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不仅无法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和稳定,而且成为周王室的致命威胁。
诸侯国的成长、强大与周王室的衰微几乎同时发生。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不好笑。
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幽王为烽火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止。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
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
又废申后,去太子也。
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郦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
平王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不是周天子决定诸侯的命运,而是诸侯们联合起来决定周天子的废立,周天子又由诸侯之“君”
复变为诸侯之“长”
,依然只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和体现者,更无操纵诸侯的能力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