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尽管有这种无法改变的缺憾,我们感到,董仲舒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和孔、孟、荀一样,在中国思想史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董仲舒之前的思想家,差不多各家各派都将圣人、君子、贤人、仁人等作为理想人格来追求,倡导所有人都应以尧舜文武等先王先贤作为自己的行为楷模,忽略或者有意抹杀了客观存在于社会的等级性和差别性。
结果,不仅尧舜文武等先王先贤不是每一个都可以做得了的,而且连他们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也只剩下一句空语,无法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识。
鉴于先前思想家的理论思维教训,董仲舒依据现实社会和等级原则,将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层次,既为每一个层次规范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又为所有成员规定一种一般的追求目标。
他认为,对所有社会成员来说,“君子”
是一种合乎实际的理想人格,“君子谋其谊,小人谋其利”
,既是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人格模式,也是包括“小人”
在内的全体成员应当追求君子的人生境界的最好倡导。
对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来说,董仲舒认为圣人境界无法企及,而不彻底排斥物质利益,主张“取之有道”
的君子风范才是大多数人应当追求的生命境界。
为此,董仲舒设计了可能达到君子境界的几个步骤。
他指出,要达到君子境界,首要在于“明于天性,知自贵生物”
。
天地之间人为贵。
人虽然有时在自然界面前显得相当渺小,无能为力,但人毕竟是万物之灵,切勿自暴自弃。
其次,“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
,以仁谊等道德规范作为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
复次,“知仁谊,然后重礼节”
,以维护社会制度的一般原则的礼节仪文作为对人的培养教育的手段,以期人们经过礼节仪文的约束达到成为君子的目的。
再次,“重礼节,然后安处善”
,经过礼节的熏染、束缚而不觉其束缚,使生命本体既活泼流畅地生发,又能合乎礼节,悠然自得,随处而安。
第五,“安处善,然后乐循理”
,人类生命修炼到随处而安的境界,达到一种无意识的自觉状态,非外力强迫去遵循社会规范,而是生命内的本然要求。
最后,“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
[8]达到完美无憾的生命境界。
完美无憾的生命境界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企及的。
对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来说,当然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尚道德情操教育与培养,使君子境界成为他们的生命追求。
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教育与培养功能的有限性,承认人的本然之性的等级差异和不可更改性。
董仲舒指出,人生之初,或许本无性善性恶的区别,“夫善恶之相从,如景响之应形声也”
,[9]或许是后天的环境造就了人性的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认识了人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克服了孟、荀的天赋道德观。
但是,董仲舒不可能真正自觉认识到人性是社会的产物,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强调人性天生如此,不可更易。
他说:“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臛,而不革也”
。
[10]当然,尽管他说不可改,不可去,但毕竟又承认了人性“可养”
,即通过后天的教育和道德践履加以养成。
在对人性的观察与思考中,董仲舒显然存在着困惑,其理论不可避免地有一种内在的矛盾,他在谈到人性的本原时,不可能将正确的认识坚持到底,总是不自觉地祖述孟、荀等人的人性天赋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