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五、辨物之理以正其名
banner"
>
明性必从辩名始。
在董仲舒看来,先前关于人性问题的看法之所以见仁见智,持久不决,在一定意义说是由于名实不当,以名词内涵或外延的误差导致一些无谓的争论。
他指出:“今世暗于性,言之者不同。
胡不试反性之名!
性之名,非生与?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
性者,质也。
诘性之质于善之名能中之与?既不能中矣,而尚谓之质善,何哉!
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毛,则非性已,不可不察也。”
[1]
先前各家在对性没有统一理解的条件下,“其或曰:性已善;或曰:性未善。
则所谓善者各异意也。
性有善端,动之爱父母,善于禽兽,则谓之善。
此孟子之言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
此圣人之善也”
。
“圣人之所谓善,亦未易当也,非善于禽兽则谓之善也。
使动其端善于禽兽则可谓之善,善奚为弗见也。
夫善于禽兽之未得为善也,犹知于草木而不得名知于万民之性。
善于禽善而不得名善,知之名乃取之圣”
,“圣人以为无王之世,不教之民,民莫能当善。
善之难当,如此而谓万民之性皆能当之,过矣”
。
“质于禽兽之性则万民之性善矣,质于人道之善,则民性弗及也。
万民之性者善于禽兽者,许之。
圣人之所谓善者,勿许。”
[2]换言之,在董仲舒的意识中,即使圣人,也会有错误。
孟子的泛性论,一方面说出了人性的善端,承认人的本然之性都有善的可能。
但另一方面,孟子将这一认识推到极端,以为天下之人本然之性莫不善,不计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差异。
那么,孟子的这种说法则显然有误,“过矣”
。
对于孟子理论上的失误,董仲舒分析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孟子未能辨别性之名与性之质,将名视为质,故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论。
他说:“吾质之命性者,异孟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