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在格外重视礼仪的中国传统社会,服饰上的等级象征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关系到“以贵之尊贤而明别上下之伦,使教亟行,使化易成,为治为之”
的大事,是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若去其制度,使人人从其俗,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
。
董仲舒强调指出,凡衣裳之初生,或许仅仅是为了盖形暖身的实用目的,“然而染五采,饰文章者,非以盖肌肤血气之情也”
,而是为了“明尊卑之别、上下之序的政治目的”
。
[8]
在上下之序中,君主处于这个序列的最顶点,因此,如何规定君主的地位、权力和义务,也是董仲舒一直认真思考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
他指出:“缘臣民之心,不可一日无君。”
[9]中国传统社会的客观现实造成了需要君主集权的社会民众心理,要君主集权,就必须建立和巩固大一统的中央专制政府,就必须承认拥有稳定地位和至上权威的君主为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由乱达治、长治久安的重要条件。
这一点正如孟德斯鸠所正确指出的那样:“君主的威权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应该能够毫不喧器地运用自如。
中国人夸耀他们的一个皇帝,说他像天一样地统治着,也就是说,以天为典范。”
[10]这一重要思想在董仲舒之前虽然有荀子、韩非等人提及过,但像董仲舒那样进行严密的哲学证立则是前无古人的。
他说:“君人者,国之本也。
夫为国,其化莫大于崇本,崇本则君化若神,不崇本则君无以兼人;无以兼人,虽峻刑重诛,而民不从是。
是所谓驱国而弃之者也,患孰甚焉。”
[11]将“崇本”
提到这样的政治高度,这确实是董仲舒的一大发现,对后世的中国政治实践和民众心理的塑造,都起到了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为了维护君主的至上权威和绝对尊严,就必须遏制另外一些人(实际上是除君主之外的社会全体成员)的作用。
然而,从政治实践的角度而言,人不是蝼蚁,也不是顽石,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超出一般生命物体而具有思想的本领。
换言之,人的一个最根本也是最复杂的属性,就是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强烈愿望。
在某种意义上说,董仲舒充分注意到了人类这一根本属性,但出于如何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他必须面对这一艰巨的理论挑战,必须从理论上对这一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以便确立稳定而有序的君主专制政体。
他认为,作为独立的个人,自然具有思想与行为的绝对自由,但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实际需要,个人的这种强烈愿望必须要有所遏制,一切行为的唯一准则只能以君主之所是为是,以君主之所非为所非,甚至“臣有恶,君名美,故忠臣不显谏,欲其由君出也”
。
[12]只有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威信和地位,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这个权力、权威的基础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的但又是人人必须遵循的贵贱有差等。
董仲舒说:“未有去人君之权能制其势者也,未有贵贱无差能舍其位者也。”
[13]因此,他对那些僭越的“乱臣贼子”
深恶痛绝,并强化传统儒家的伦理意识,强调“人臣之行,贬主之位,乱国之臣,虽不篡杀,其罪宜死”
。
[14]庄严、肃穆而毫无回旋余地之情跃然纸上。
不过,董仲舒虽然强调君主的权威,但他也反对盲从君主,他说:“出天王而不为不尊上,辞父之命而不为不承亲,绝母之属而不为不孝慈。”
[15]关键要看君主的行为是否上承天意,下顺民情。
因为王之所以为王,就在于他上奉天,下顺民,“上奉天施而下正人,然后可以为王也”
。
[16]简言之,董仲舒的意思是,从臣民方面而言,为维护君主专制的有序和稳定,必须绝对服从君主;而从君主方面而言,君主的行为应该上奉天之意,下顺民之情。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大一统专制社会的实践需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