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愚莫逾此”
。
[38]这些分歧没有阻碍陈礼江的积极性,在担任社会教育司司长期间,大力宣扬其主张,1936年10月在视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期间,还特别为学生作了专题讲演。
这种方案获得“上下沟通、左右联系”
“实施和行政打成一片”
“兼容并包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等时评,在1939年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上其核心精神被采择。
改造派所代表的更多是学术界呼声。
俞庆棠认为,前两种主张“似不能使学校教育彻底改革,又不能使整个教育对于国计民生统筹兼顾”
[39]。
梁漱溟认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是一完整教育,二者不可分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立的出现,是人们认识出现了偏差,本着“纳学校教育于自身的大社会教育”
的设计理念,针对“中国三四十年来,学校教育之大弊在离开社会”
的现象,矫正“视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临时补充枝节应付之事”
的时弊[40]。
梁漱溟被邀请参加1933年2月教育部组织的民众教育专家会议,成为委托社会教育在学制系统中的地位问题草案的主要撰写人,“这次会议教育部提出的推行民众教育方案中,也列了这个问题,出席的人发表了很多意见,归纳起来不外三点:(1)将社会教育加入现行学制系统;(2)于学校教育系统外,另定一平行之社会教育系统;(3)成立社会教育系统,将学校教育加入。
最后,决定由钮惕生、梁漱溟、孟宪承、高践四诸先生等于最短时间,拟一草案,交将成立之民众教育委员会讨论”
[41]。
会上,梁漱溟利用其民众教育委员会委员的身份,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可。
社教社总干事俞庆棠称其“是一种彻底把教育范围扩大为全民众的教育的意见”
[42],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数年后,顾岳中回顾这段历史,称“顺应潮流,检正弱点,学制改革的运动遂湃然产生,各家意见虽纷然杂陈,然窥其内容,实有一共同趋势,即建立社会本位的教育制度者是。
所谓社会本位的教育制度,亦即全民的教育制度,发动者为中国社会教育社。
该社于一九三二年曾厘定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请政府采择施行,惜未实行耳。
然引起从事民众教育者,作民众教育制度的建设运动,其功甚伟”
[43]。
将其作为社教社“社会教育地位问题”
的最具代表性的制度设计。
当然,对改造派的制度设计提出质疑的也大有人在,第三届年会就有明显体现。
该社为将梁案继呈,以理事会向大会提交《再呈请教育部明令公布社会教育之系统案》提案,最后决议为“俟邹平等处试办有成效时,再行呈请教育部办理”
[44],这种谨慎态度表明了该案未能为大家完全接受。
而社会人士,对梁漱溟教育系统的制度设计,亦大多保持观望态度,“著者(李宗黄,江宁自治县设计委员会的中央指导员,笔者注)似乎不很喜欢乡学村学的名称的‘翻新’,说到学制——根据《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很婉转地道:‘此学制之是否适用,则正待于梁氏之实验,余愧非教育专家,殊难论其得失也’”
[45]。
1936年10月,时任社教司司长的陈礼江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作讲演,公开指出:“这种做法,理想固然很好,实际上很多困难:第一点、因为这些学校规模很小,狭义教育以外的事业,没有力量办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