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一)薪酬状况
banner"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教育界大多采取职位功绩制和训练功绩制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职位、学历及年限来核定薪水,而对于社会教育人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多依惯例自行酌定标准。
据调查数据显示,社教人员薪酬待遇地区差异明显,以民众教育馆为例,江苏省各县市立民众教育馆馆长最高的为60元,最低24元,平均数为40元,馆员最高为42元,最低为0元(兼职不兼薪)[119];山东省民众教育馆馆长平均数为26.17元,馆员平均数为19.11元;浙江省各县民众教育馆馆长薪俸中数为20~25元。
而当时全国中小学教职员薪金中数,中学的为37.96元,其中校长90元,主任49.19元,教员53.67元,职员27.10元;小学校长实验小学月薪中数为57.85元,普通小学月薪中数为24.30元,教师实小月薪中数为42.89元,普小中数为20.52元。
[120]相比之下,民众教育馆馆长及馆员的薪金较低,“民众教育馆职员待遇应与学校教职员相同”
,“县立民众教育馆人员待遇应与小学教职员看齐”
,成为社会教育界大力呼吁的重点。
[121]
表5-7江苏省立社会教育人员待遇标准表(1934)[122]
20世纪30年代初,全国小学教师的薪水及生活状况并不乐观,许多小学教师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身兼数职,才能勉强糊口,既无精力从事其他活动,更无余力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目下政治不宁,社会衰颓,直接间接,使小学教师,态度消极,生趣索然,致乐业专业精神,不能充分表现出来。
如各级小学经费,因荒灾的关系,往往不能按期发放;教师仰事俯畜之资,既十分微薄,而又时时发生恐慌现象;对于事业,不免常抱‘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思想。”
[123]当时报纸上,常常出现长篇累牍地报道小学教师因欠薪、扣薪而导致的请愿、请假、怠教、罢教等突发事件,1934年9月29日《东南日报》报道余杭县拖欠4个月小学教师薪水,“学校办公室的教员,好似监狱署里囚人,大家只得相对而泣”
,引起社会人士的强烈反响。
[124]相比之下,社会教育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明显偏低。
当时中小学教职员的待遇“已属微薄”
,社会教育教职员的待遇则更是连其“个人的伙食都难以维持”
。
[125]其境况可想而知。
相对于学校经费来讲,社会教育经费被拖欠、挪用现象更为严重,1932年江苏省各县立农民教育馆,“因特捐专款的关系,竟结欠十个月之多……社教工作人员生活实在不易维持”
[126]。
同年,江苏省教育馆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决议案中,赫然出现这样一条:“由本会函请各县教育局速予发清积欠社教经费,以后每月并按照收入成数如数拨发,不得拖欠。”
[127]年会决议一般都是该项事业热点问题,拖欠薪工费问题堂而皇之列入决议中,拖欠民众教育馆经费,其人员薪水无着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更有甚者,遇到灾荒年景,民众教育馆人员还面临失业的危险。
1934年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发生旱灾,田赋锐减,教育经费紧张,一些地方政府便直接裁撤了部分民众教育馆,“宜兴原有农民教育馆4处,今年以旱灾关系,收缩了2处”
[128]。
上海市立民众教育馆在“因战争税收无着,极度紧缩重编预算”
下,“市长面谕”
该馆“即日结束”
,“通知本馆职员一律停职,并面谕各工役即日停工”
。
[129]工作人员的生活状况陷入“困苦难堪”
境地。
30年代中期以后,即国民党实行“法币”
改革,流通纸币,中山县政府每月只拨1038元给教育馆,需要支付馆长、馆务主任和七个股的干事、庶务、勤杂等30人的月薪以及教务中的各种必要开支,经费非常拮据。
馆员每月工资30元左右(当时店员包食宿的月工资约100元,刚够养家活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