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从社教社苏州年会形成的决议案看,中心问题“社会教育与新中国之建设”
讨论提纲中大部分内容被包含进来,但话语表述的方式却发生巨大变化,更为贴切社会教育的“社会形象”
,“中国自抗战胜利后,已进入复员建设之阶段。
宪法业已公布,民主政治逐步实施以建设新中国。
惟国家之宪法,尤赖于人民文化水准之提高;生活之改进,必须人民生活充裕,智识程度能了解自身及国家社会之问题,方能达于全民政治之域。
如何提高人民智识水准,改善其生活,又非教育不为功。
社会教育既以一般民众为对象,今后之责任,当更千百倍于往昔。
爰乘本社第五届年会开会之时,提出‘社会教育与新中国之建设’为中心问题,拟定今后实施社会教育的根据,以为本社同仁共同努力之鹄的,以期对建设国家尽最大贡献”
。
在这种话语体系下,“新中国建设纲领”
变成了“今后实施社会教育的根据”
,第二部分内容“社会教育切实配合建设纲领”
则摇身一变,成为“今后实施社会教育的办法”
,内中“社教工作”
由原来的19条变为22条。
为清晰起见,笔者列出两者表述变化表。
表2-13社教社第五届年会(苏州)中心问题讨论大纲与决议案比较表(1947)[192]
续表
从表2-13可见,讨论提纲中原1、2条,到决议案中调整到4、5位置,而原本3、4、5上调到前三,话语表述明显凸显了社会教育的作用,如在农村地区利用合作社,“教导文盲”
改为“教导失学民众”
,在人口集中、工业比较发达地区“大量设立成人班,推行建设教育”
变为“大量设立技术补习学校及民众学校,推行职业补习教育”
。
在决议案中,删去了原讨论提纲中第13条推行兵役教育,原14条中“协助民众实行二五减租”
,变为“向政府建议实行二五减租”
等,更为符合学术团体的“献言献策”
的定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心问题讨论提纲中关于边疆各地的表述,决议案中将讨论提纲中的“各民族”
变为“各宗族”
,增加“应沟通各宗族的语言、文字”
,更在目标中加入“加强各宗族间的团结”
。
那么,社教社决议案为什么要作如此改动?社会教育与边疆工作是如何扯上了关系?
聚焦社教社第五届苏州年会资料,顾颉刚作为一个关键线索浮出水面。
“本年三月间,本社假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举行第五届年会。
出席有中央教育部代表顾颉刚,江苏省府代表刘虚舟……”
[193]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概况》中[194]相互参照,顾颉刚作为社教社社员,是以该院教授兼教育部代表双重身份,全程参与了苏州年会。
顾颉刚作为“中华民族是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