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她请全场静听:一位敦煌老画工讲述如何通过观察骆驼眼神判断水源位置;一名交趾寡妇描述雨季洪水来临时用竹筏救全村孩童的经历;还有一位盲童背诵自己创作的二十行诗,其中“月亮是夜的眼睛,它看见我不敢说的话”
一句,令满堂默然。
“这些声音,算不算‘质量’?”
崔素娥问。
无人应答。
她又播放了一段录音:那正是《执笔者的暴政》原文朗读,但这次去除了所有情绪修饰,还原为平实陈述。
原本慷慨激昂的文字顿时显得空洞苍白,甚至有些可笑。
“我们不是要消灭批评,”
她说,“而是要学会区分:哪些是真诚的忧虑,哪些是伪装成忧虑的恐惧。
恐惧总爱披着理性的外衣。”
会议最终达成决议:设立“声音溯源机制”
,任何公开言论必须标明作者身份(可匿名但需经“文证司”
认证)、记录时间地点、附带原始音频。
同时扩大“感知辅助学堂”
规模,确保每个孩子在接受表达训练的同时,也学习倾听与批判。
风波暂息,但赵?深知,这场战争远未结束。
他在宫中设“静听室”
,每日抽出一个时辰,专门聆听百姓投递的“私语匣”
录音。
这些匣子由陶土烧制,投入后不可撤回,内容永不公开,只为让他听见那些不敢登台、不愿示人的声音。
某夜,他听到一个少年哽咽着说:“我爹骂我是废物,因为我读不懂《孟子》。
可我只是聋,不是笨。
我在纸上画了好多想法,没人肯看……今天我把画烧了,以后再也不写了。”
赵?当场落泪。
次日即颁新规:全国考试增加非文字选项,允许绘画、雕塑、音乐等多元表达形式计入成绩。
并明令禁止教师以“口述能力不足”
为由否定学生价值。
与此同时,笔落峰的变化愈发神秘。
每逢月圆之夜,青铜巨笔都会释放一道柔和光晕,照耀碑林。
学者们发现,某些早年刻下的文字开始自行演化:比如“众生即史”
四字,竟衍生出数百种方言写法,包括契丹文、女真文、吐蕃文,甚至还有用盲文点阵构成的立体浮雕。
更有奇者,一名巡查使偶然发现,若以特定频率敲击某块石碑,竟能引发共振,播放出一段早已失传的唐代乐府诗吟诵。
经查,此碑正是当年一位失聪诗人亲手所刻,他曾用指尖感受锤凿震动来“听”
自己的作品。
长老宣布:“心灵雕琢计划”
取得突破??他们成功构建出“情感共振场”
,可通过石质结构存储并还原说话者的情绪波动。
这意味着,千年之后的人们不仅能读到文字,还能“感受”
到写下它时的心跳与温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