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遑论“善良”
。
看见没有?你的本意是求真向善,可是你的行为却令你适得其反。
这就是典型的陷阱效应。
要想规避陷阱,必须正确理解善恶的区分、利弊的异同。
而做到这一点,需要你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不能过分强调自身立场的正当性。
这就是情商,是职场中人,抑或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共情能力。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案例。
这是许多年前从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故事:话说一辆公共汽车靠站,车门打开,上来一对父女。
父亲的脸色很不好,仿佛大病初愈。
女儿单手挽着年迈的父亲,另一只手扶着车内的栏杆与父亲并肩而立。
车内人满为患,异常拥挤,所以几乎无人注意到老人异常的样态。
这一幕刚巧被一位坐在窗边的女孩看到,于是她立刻起身,热情地跟老人打招呼,要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
老人一个劲儿地推辞,女孩也一个劲儿地谦让。
于是老人不再推辞,躬下身坐在了那个座位上。
没想到,不一会儿的工夫,老人的额头便沁出豆大的汗珠,脸色更难看了。
很明显,老人在强忍着什么。
那个让座的女孩并没有很在意,只是本能地以为老人身体不舒服——好在自己把座位让给了他,要不然老人得多受罪啊!
不过,老人的女儿却是一脸的不快,似乎对女孩的善意并没有丝毫感激之情——好在女孩也并不在意。
在她心里,给老人让个座是举手之劳,没什么大不了,用不着表示谢意。
未几,老人到站。
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谢过那个让座的女孩,被女儿搀扶着下了车。
下车后,女儿终于忍不住,埋怨起自己的父亲。
原来,老人刚做完痔疮手术从医院出来,在乘公交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刚才的那一幕。
本来,他是可以拒绝那个让座女孩的,可他却选择成全对方的好意。
他对女儿说:“现在公交车上有好多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看见老人上车就把头扭到一边装看不见,或者低下头玩手机对老人不理不睬,这股风气很不好。
难得遇到一个主动给老人让座的好孩子,我真的不忍心拒绝她……”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一直到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现在问题来了。
这个老人的行为是否“真诚”
?他用这样的“造假”
之举成全他人好意的动机又是否“善良”
呢?
相信给出否定答案的人应该屈指可数。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对其他类似的举动不能够一视同仁呢?
显然,这不符合逻辑。
可见,做到“真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