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他与旁人毫无瓜葛,对他们也毫无兴趣。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去责备他,毕竟他和常人不同。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的社会兴趣,让他们变得跟正常人一样。
那么,具体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这类患者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总是过度紧张,总是不停地去验证自己固有的想法。
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想法,就必须设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打破他们的成见。
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一定的智慧。
最理想的状态是,医生和患者关系生疏,或者说医生对患者本人不感兴趣,这是因为如果医生对病例产生了直接兴趣,那就意味着他的兴趣点是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患者身上,而这一点难逃患者的眼睛。
而患者一旦发现,就会心生疑虑。
在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减轻患者的自卑感。
然而,自卑感是不可能根除的。
事实上,我们也不希望如此,因为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成为自我发展的跳板。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改变患者的目标。
前面说过,患者之所以把逃避当成目标,就是在他眼里,别人都比自己更受欢迎。
因此,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着“观念情结”
来展开。
为了减轻他的自卑感,必须让他知道自己低估了自己。
我们可以指出他的问题所在,让他知道正是由于自己过度紧张才出现了“如临深渊、如临大敌、深陷绝境”
的幻觉。
我们还可以告诉他,正是由于自己总是害怕失宠,才会阻碍他各方面的正常发挥,也会影响他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如果这样的人在社交场合能够充当主人的角色,热情招待朋友,处处为朋友着想,共度美好时光,那么,他的身上就会出现巨大的转变。
然而,在真实的社交生活中,他们毫无想法,感受不到任何乐趣。
所以挂在他们嘴边的常常是:“一群蠢货!
根本不懂得欣赏,根本不值得欣赏。”
这种人最大的问题在于认知偏差、常识匮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显得稀里糊涂。
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他们总是如临大敌,永远过着孤狼般的生活。
作为人类,这样的异常状态只能用“悲剧”
二字来形容。
现在,再来看一个实例——一个抑郁症患者的例子。
抑郁症虽然非常普遍,但绝不是不能治愈的。
事实上,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面对新的环境时都会出现一些抑郁症症状。
我们谈到的这名患有抑郁症的男子有过十次左右的发病史,而每次发病都是在他调换岗位的时候。
只要不换工作,他几乎没有什么异样。
他一方面不愿参加社交活动,另一方面又有着极强的控制欲。
所以,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
而且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依然孑然一身。
为了了解他的生活风格,不妨先看看他的童年。
小时候,他非常敏感,喜欢胡搅蛮缠,每每以痛苦和体弱为借口来要挟自己的哥哥姐姐。
有一天在沙发上玩的时候,他把别人全都推了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