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三、杂交水稻的培育
banner"
>
你知道吗?袁隆平先生是当代家喻户晓的著名科学家,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头顶上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背后的艰辛。
通过下面的故事你会发现,袁隆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付出的劳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他今天取得的成就是长期艰苦努力的结果。
通过袁隆平的事迹,我们还可以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袁隆平常年在农田里风吹日晒却从不感到辛苦,在研究道路上历经重重坎坷却始终无怨无悔,是因为他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1960年7月,袁隆平在早稻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变异植株。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
这让袁隆平大失所望,难道自己费尽心思找到的变异水稻是个废物?这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失望之余,我突然来了灵感:如果它是纯种的话,它就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我推测它是一个天然杂交稻。”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发现。
他小心翼翼地把这棵水稻移栽到自己的花盆里。
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继续观察,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
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
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
,那就说明水稻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实现品种间的杂交,那么人工培育杂交稻就不是天方夜谭。
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
图5-2水稻花的构造
可是,水稻不同于玉米,要实现不同品种的水稻之间的杂交是非常困难的。
水稻的花非常小,在一个稻穗上,有几十个到上百个雌花和雄花并存(图5-2),要让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首先就要避免它自花授粉(自交),如果采用玉米那样的人工去掉雄蕊再人工授粉的方法,在操作上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更难的是,水稻花中的雌蕊,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花粉。
除了人工去雄以外,另一个选择是喷洒药物杀雄,存在的问题有药物的效率低、喷洒时间难掌握等。
如果是小规模的实验,处理一两个稻穗,用人工方法是完全可以的。
但要在农村大面积推广,就要求育种环节简单易行,这样才能让农民学会,而且必须节省劳力,否则就会增加制种成本,最终没有推广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在不花费较多人工的前提下让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呢?这成了袁隆平每天都放不下的问题。
他开始搜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资料。
这时他自费订阅的外文资料派上了用场。
他了解到,在植物群体中存在个别不育的个体。
有的是雌蕊不正常,有的是雄蕊不正常。
这让他灵光一闪:如果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将雄性不育系作为母本,和雄性可育的父本在大田中间隔种植,不就省去了人工去雄的烦琐了吗?这样就可以大面积进行水稻杂交种的培育了。
1964年7月,袁隆平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寻找和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在大田中发现了第1棵天然雄性不育株。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和助手们在稻田里一共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结合自己的研究设想写成一篇论文,这就是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