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凌奕略微惊讶,要知道他可是虚仙,剑遁之速,在九域神州虚仙层次的修士之中都算顶尖,一个混天不死竟是能到这等地步。
顾元清也在观察这位虚仙,之前与魔主交锋之时,虽只短短数招,可也能看出其剑道力量之纯...
天地有残音,人间无绝响。
这一句歌谣,自官道边的祖孙口中缓缓流出,如溪水初融,不疾不徐,却带着一种不可阻挡的温润之力,渗入泥土,攀上山壁,拂过桃枝。
那片正欲飘落的花瓣忽然一顿,仿佛被无形之手托起,轻轻旋转一圈,继而随风而起,飞向山谷深处,落入一口古井之中。
井水微漾,映出万里山河。
此刻,在极北苦寒之地,一座被风雪掩埋百年的石碑悄然露出一角。
碑文斑驳,依稀可辨:“永昌七年,忠臣三十六人,死谏于朝,名讳尽削。”
一名采参老汉路过,忽觉心头一震,竟不由自主跪下,磕了三个头。
他不知为何流泪,只记得昨夜梦中,有个穿青衫的书生递给他一支笔,说:“写下来,就有人记得。”
同一时间,东海孤岛之上,一位渔妇在修补破网时,从网眼间抖落出一片锈铁。
她本欲丢弃,却见其上刻着半行小字:“……吾妻林氏,持节守岛三十年,未闻京变。”
她怔住,手指颤抖地抚过那字迹,忽然低声啜泣??她从未见过丈夫的家人,但这一刻,她仿佛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独自坐在礁石上,望着归帆,等了一生。
记忆的潮水,已从西岭坡那扇青铜门开启之处,蔓延至九州四海。
它不再只是少数人的觉醒,而是悄然唤醒了千万人心底沉睡的根脉。
人们开始自发整理旧物,翻检残卷,甚至用炭条在岩壁上刻下祖先的名字。
孩童不再只背诵朝廷钦定的《圣训录》,而在私塾角落传抄《百念谱》的片段;僧侣不再一味劝人“放下”
,转而讲述那些被焚毁的民间义士故事;连边军哨所的更鼓声里,也夹杂着低低哼唱的《百念谣》段落。
而这一切,皆源于那一夜桃林中的琴声。
断琴第七弦自鸣之后,念慈的身影便消散于晨雾之中,无人知其去向。
有人说她化作了桃树根下的泥土,有人说她乘风归入云海,更有传言称,她在月下踏歌而去,身影渐淡,终与天地同息。
唯有那件红斗篷仍铺在井沿,日晒不褪,雨淋不朽,像一团永不冷却的火。
白发徒儿守在井畔七日七夜,不曾合眼。
他不敢动那斗篷,也不敢碰那断琴,唯恐惊扰了师父最后的余韵。
直到第八日清晨,南云溪自远方归来,眉间凝霜未化,手中却捧着一枚晶莹雪珠??那是她从极寒之地取来,封存了一缕“遗恨”
残魂的容器。
“它们安息了。”
她轻声道,“最后一道执念,在听到《百念谣》全曲后,终于释怀。
那是个五岁孩子,名叫小满,临终前只记得父亲说过一句‘别忘我’。
如今,他在墙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笑着化光而去。”
白发徒儿低头看着井中倒影,忽然发现水中浮现的不再是山川人物,而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有人在废墟中重建祠堂,有人将族谱埋入祖坟,有人把《百念谱》藏进佛像腹中代代相传……这些画面彼此交织,竟隐隐构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整个天下。
“这是……‘念网’?”
他喃喃道。
南云溪点头:“当年女史沈清容编纂《百念谱》,并非只为记录,而是以血为引,以情为线,织就一张跨越生死的记忆之网。
只要还有人记得,这张网就不会断裂。
如今阿芜完成了最后一环,它终于真正苏醒。”
就在此时,顾元清晃晃荡荡走来,酒壶依旧空着,脸上却多了几分笑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