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节目播出后不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依法发出拆除令,湖北省和武汉市对价值4个多亿的外滩花园予以爆破拆除。
值得注意的是,内参的发送和阅读范围是有严格限制的,并不是所有内参反映的问题都适合播发,需要仔细考量,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或切入点。
(五)独家发现
独家发现选题,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眼光或思考积累的素材。
这种切身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记者的新闻敏感,它是记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
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
对于一般的新闻记者来说尚且如此,对于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要求更高。
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而来的。
三、选题标准
选题是深度报道策划的第一关,它关系到一个深度报道的导向,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若深度报道的选题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不能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那么即使花再大的力气,节目做得再精良,效果也不会好。
(一)主题的重要性
深度报道的主题定位是决定深度报道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只有具有重要性的选题才是有价值的选题,即那些与当前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选题,才容易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看病难”
是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每年全国“两会”
中热议的话题也都少不了这一项,这样的选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闻调查》就曾经做过几期颇有影响的此类选题的节目:
2005年12月12日播出《看病难》,提出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不看病,从找医院到起早挂号、排队住院,再到找关系托朋友,难,恐怕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那么现在我们看病为什么会这么难?症结在何处?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2005年12月26日播出《聚集农民看病难》,再度将镜头聚焦“看病难”
的背后和农村医疗的现状。
节目从老百姓看病怎样艰难的角度切入,从百姓看病之苦、大医院的无奈、小医院的惨淡和将来怎么看病等方面,深入剖析,层层推进,着力探讨将来老百姓怎么才能看病不再难。
2008年1月19日播出《“病有所医”
不遥远》,聚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看病贵,一些人因此无法就医;民生话题,受到政府高度关注;居民医保,惠及困难人群;从此,更多的人将得到医保关怀。
2008年3月22日播出《南京:破解看病贵与难》,聚集南京市政府倡导并且努力实现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的新的就医模式。
2010年3月27日播出《医疗能免费吗》,将镜头对准陕西省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改革,主持人开场七问“神木模式”
,节目中聚焦了患者的切身体验、专家的质疑、神木当地领导的解读等各方面的观点,全面介绍了“神木模式”
,探讨全民免费医疗的可行性。
2011年11月12日播出《医保新路》,本期节目聚焦城市职工医保改革,从尿毒症患者所承担的经济之痛入手,一步步引出长春市城市职工医保改革为患者所带来的实惠,介绍新形式的医保基金,探讨如何切实解决“看病”
难题。
(二)内容的典型性
深度报道的力量就在于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反映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揭示的社会现象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或反映典型人物,如《新闻调查·网瘾少年》;或报道典型事件,如《新闻调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新闻调查·黄金大米谜中谜》;或揭示典型意义,如《新闻调查·看病难》、《新闻调查·留守空巢》;等等。
中央电视台于1994年4月1日黄金时段推出的《焦点访谈》,在开播的第三天播出了第一个舆论监督节目《北京郊区——耕地上修建起一座坟茔》,反映顺义区的一个村子违反政策,毁坏耕地建陵园,然后向外出售赚钱的事情。
节目播出后,不仅在普通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国家有关部委也十分关注,派出了调查组,而且邀请摄制组一同前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