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热天中文网】地址:https://www.rtzw.net
2.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
(1)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比如,对于表5-2观察记录中的K(凯利)而言,我们可以去K的家里做家访,了解K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其在家里的表现,看他是如何与家人相处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K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没有不合理的措施。
比如,看有没有不合理的批评及惩罚措施,也把我们观察到的告诉K妈妈,引起K妈妈对K在这方面发展的重视;指出家长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并且请求家长的帮助与配合,互相沟通,家园合作,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2)净化幼儿身边的环境。
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幼儿有可能模仿现实生活中或电视上的暴力“榜样”
,在遇到困难或冲突时采取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因此,对于K的情况,我们作为教师,应禁止K及其他幼儿看有关暴力的动画片;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不惩罚幼儿,不责骂幼儿;教师之间也要和睦相处。
另外,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帮助,在家里也不让幼儿看有关暴力的电视、电影和动画片,成人之间也不要在幼儿面前用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不惩罚孩子。
(3)消极强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会给其他幼儿带来很大伤害,而且不加干预的话,将来会愈演愈烈,很难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干预。
但是有很多攻击性行为儿童正是因为教师的干预和关注,反而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所以,教师在干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需要讲究策略。
从表5-2的观察记录可以看出,每次K发生了攻击性行为,教师都会制止,但是效果不佳,K的攻击性行为依旧。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采取消极强化的方式。
比如,当K的行为不当时,我们将他带走,但尽量少和他进行目光交流,或避免和他交谈很多。
也就是说,减少和他的交流。
不跟K发生交流,就不会让K把“吸引教师的关注”
当成自己下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动力。
(4)走进幼儿的心灵,读懂孩子。
首先,我们要照顾到幼儿的心理,避免其因受挫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看到幼儿受到挫折时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失败,受批评,得不到该得到的东西,游戏时遇到困难,家庭中遇到挫折、受到冷落、挨打等,这些都是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
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尽可能地排除一些使幼儿受挫的因素,也可以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症下药。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幼儿社会认知的缺陷和缺失。
幼儿期是幼儿的社会性萌芽的时期,是幼儿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但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而有些幼儿则对交往行为准则理解不准确,对攻击性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存在着错误的认识。
比如,他们认为攻击能有效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挑逗、取笑,认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纠正幼儿的认识,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1]彭彩霞.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好家长,2010(21):83.
[2][美]沃伦·R.本特森.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M].于开莲,王银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6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